陝甘寧邊區的鞏固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4-04   
分享到 :

毛澤東與延安楊家嶺農民親切交談

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同時,陝甘寧邊區也得到進一步鞏固。

陝甘寧邊區的基礎是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國民黨談判達成的口頭協議,按照團結抗日的原則,進行更名改制的籌備工作。1937年9月6日,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正式改稱陝甘寧邊區政府(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改稱陝甘寧特區政府),林伯渠任主席,張國燾任副主席。國民政府劃定陝甘寧邊區政府管轄范圍為23個縣,即陝西膚施、甘泉、鄜縣(今富縣)、延川、延長、安塞、安定、保安、靖邊、定邊、淳化、栒邑(今旬邑)、吳堡、清澗、綏德、米脂、葭縣(今佳縣),甘肅的正寧、寧縣、慶陽、合水、環縣、鎮原。此外,寧夏的花馬池(鹽池縣),陝西的神(木)府(谷)區、關中的部分地區,歸邊區政府直接管轄,並為八路軍的募補區。邊區東靠黃河,北起長城,西接六盤山脈,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50萬。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人民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戰略總后方。中共中央十分重視邊區的鞏固和建設,提出要把邊區建設成為全國抗日民主的模范區。

實行民主政治,是陝甘寧邊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從1937年5月起,陝甘寧邊區進行不分階級、不分黨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選舉。到10月,完成了鄉、區、縣的選舉,成立各級議會和民主政府,奠定了邊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實行議會民主制度,是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政權建設中最重要的民主制度。邊區在鄉、區、縣各級選舉的基礎上,於1937年11月開始邊區議會選舉。12月,選出500多名邊區議會(1938年11月改稱參議會)議員。但由於戰爭環境和其他原因,邊區議會未能及時召開。

陝甘寧邊區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實行一系列民主改革。邊區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經濟、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邊區的經濟建設的根本問題是發展生產,開辟財源,保障軍隊和黨政機關的供給,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長期抗戰。為此,邊區政府採取許多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同時發展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企業,促進了邊區生產的發展。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先后開辦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陝北公學、青年干部訓練班、魯迅藝術學院、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職工學校、中國女子大學、衛生學校等,為軍隊和地方培訓了大批干部,對增強抗戰力量起了重大作用。全國抗戰初期,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不顧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和破壞,不畏艱苦,奔赴延安,追求革命真理。他們經過學習培訓,成為優秀的共產黨員和堅持抗戰的骨干。邊區政府還大力發展中小學校,以及大量的掃盲學校、識字班,以掃除文盲,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

陝甘寧邊區的武裝力量,包括八路軍留守部隊、邊區保安隊和自衛軍三部分。1937年10月,八路軍留守部隊經過整編,除第七七0團保留外,各部隊統一編為警備第一至第八團,另有兩個獨立營。12月,中央軍委決定后方留守處改為八路軍留守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曹裡懷任參謀長,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保安隊由原陝甘寧邊區的地方紅軍和游擊隊編成,約5000余人,高崗為保安司令部司令員。自衛軍是群眾性的、不脫離生產的人民武裝,人數有20多萬,是保衛和鞏固邊區的重要力量。1938年二三月間,日軍攻陷晉西北各重要城鎮並打通同蒲鐵路南段后,調動兵力,分數路向陝甘寧邊區黃河防線進逼。八路軍留守兵團、保安部隊在第一二O師和第一一五師的有力配合下,採取積極防御的方針,打退了來犯的敵軍。3月至5月,陝甘寧邊區部隊又在神府、離石等地,給予企圖渡河的日軍以沉重打擊,迫使敵人不敢貿然西進,保衛了河防。

為了鞏固陝甘寧邊區,邊區軍民還進行了肅清土匪,打擊漢奸、特務和反動地主的斗爭。這時,有些國民黨特務和其他反共頑固分子在邊區公開進行反共宣傳,挑撥群眾同共產黨的關系,破壞群眾抗日團體,或扶持原來的封建地主勢力,強迫改變已經建立的民主制度。有些地主無視政府的法令,強迫農民交還已分得的土地房屋,強收已廢除的舊債。邊區黨組織和政府及時地發現了這些情況。1938年5月15日,毛澤東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和八路軍后方留守處起草了鏟除奸宄的布告。6月9日,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團作出關於處理邊區土地、房屋、森林、農具、牲畜和債務糾紛的決定,以及關於處理邊界糾紛和保護抗日救國團體的決定。上述布告和決定的貫徹執行,打擊了國民黨反共分子的破壞陰謀,保衛了邊區的各項建設事業﹔同時也糾正了共產黨內一部分同志在國民黨反共分子的倒行逆施面前不敢斗爭的右傾錯誤。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