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隊伍的迅速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4-04   
分享到 :

全國抗戰爆發時,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主要集中在紅軍和陝甘寧邊區及其他一些小塊根據地,在全國范圍內,黨的力量還是很弱小的。特別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大多數黨組織被破壞殆盡,許多地區隻剩下零散的黨員。這種狀況,很難適應急劇變化的形勢和抗日斗爭的需要。中共中央多次發出指示,要求各地黨組織根據形勢的變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改變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在鞏固和擴大黨的秘密組織的同時,用一切方法爭取黨的公開與半公開,發展黨的組織。

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的《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指出:為了擔負起擴大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神聖任務,大量的十百倍的發展黨員,成為黨目前迫切與嚴重的任務。決議要求各地黨組織大膽地向著積極的工人、雇農、城市中與鄉村中革命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以及堅決的勇敢的下級官兵開門,把發展黨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戰中新的積極分子與擴大黨的無產階級基礎之上。要特別注意在戰區、在前線大量地吸收新黨員,建立強大的黨組織。在后方無黨組織的地區,應有計劃地、迅速地去重新建立與發展黨的組織。決議指出:為了完成大量發展黨員的任務,要打破兩種傾向:一種是在發展黨員中存在的關門主義的傾向,反對把黨的注意力限在恢復和審查舊關系或舊線索的狹窄圈子內﹔一種是在統一戰線中忽視黨的發展,以為黨的擴大無足輕重,甚至取消黨的發展的嚴重傾向。為了保証在大量發展黨員的同時使黨的組織得到鞏固,中央要求各級黨組織要給新黨員以初步的馬列主義與黨的知識教育,使他們了解共產主義與其他黨派的思想理論的基本區別。中央還要求把發展黨員作為每個黨員及各級黨部的經常的重要工作之一,進行經常的檢查與推動。

中央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下達后,各地黨組織都把發展黨員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全國抗戰開始時,山西省隻有黨員360余名,到1939年春,僅晉西北的黨員就達1萬余人﹔1939年9月,晉東南的黨員已由根據地初創時的1000余人增加到3萬余人﹔到1938年底,晉西南的黨員已發展到1.1萬余名。1937年9月河南省委重新建立時,全省隻有黨員150余名,到1938年10月已發展到8000余名(不包括豫北)。上海的黨員1938年2月有300名,到1939年10月已發展到2300名。中共廣東省委於1938年4月成立后,大力發展黨的組織,到1938年10月,僅瓊崖地區的黨員就由抗戰初期的600余名猛增到5000名﹔廣州和香港等地的黨員由1937年下半年的350多人發展到2500名。四川省在1937年10月僅有黨員三四百名,到1938年11月已發展到3250多名。

八路軍、新四軍積極貫徹中央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到1938年冬,軍隊中的黨員比例已超過20%,連以上干部幾乎都是黨員。到1940年,八路軍老部隊中的黨員人數佔部隊總人數的30--40%左右,新部隊也達到25-30%左右。新四軍剛集結時,黨員數量佔全軍總人數的25%,到1939年2月,已佔到40%,各級黨組織也都建立和健全起來。

中央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下達后,中央組織部和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即在抗大、陝北公學等學校的青年學生中大量發展黨員。抗大第四期於1938年4月開學,共招收學生5562人,其中知識青年黨員530名,佔知識青年總人數的11%,到12月結業時,知識青年黨員已發展到3304人,佔知識青年總人數的70%。在陝北公學,1937年至1938年共招收學生6000多名,發展的新黨員有3000多名。延安各學校發展的新黨員,在結業后大多被派往全國各地,成為各地黨組織的骨干力量。

各地黨組織在發展新黨員的過程中,嚴格按照中央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的要求,注意在工人、農民、下級官兵和知識分子中吸收黨員。同時,也注意按照黨員標准,在其他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擴大黨的社會基礎。如在上海,一部分愛國的文化界、工商界上層人士,通過參加黨領導的抗日救亡活動,逐步接受黨的影響,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為此,中共江蘇省委確定了吸收統戰人士入黨的具體要求。經過黨組織長期考察和個別幫助教育,一些有影響的進步人士迅速從愛國主義者轉變為無產階級的先進戰士。他們入黨后,以社會上層人士的身份作掩護,為黨的事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在中共中央正確方針的指導下,黨的組織和黨的隊伍得到了迅速發展。到1938年底,共產黨員人數已從全國抗戰開始的4萬多發展到50余萬,黨的組織已從狹小的圈子走了出來,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大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武裝,在敵后廣泛發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余次,斃傷俘敵5.4萬余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余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后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

敵后游擊戰爭不僅配合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作戰,直接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擊,而且迫使日軍將原先用於進攻的大量兵力轉用於防守其佔領區,從而對停止日軍的戰略進攻,穩定全國戰局,使抗戰由戰略防御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起了重要的作用。敵后戰場的開辟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成為堅持長期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