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井岡山根據地的斗爭
代表了中國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4-22   
分享到 :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這裡后,抓住統治階級內部發生新的破裂的時機,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剿”,並全力進行黨、軍隊和政權的建設,使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革命根據地有了初步基礎。

朱德、陳毅率部分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湖南農民舉行湘南起義后,向井岡山轉移,於1928年4月下旬同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中共黨代表和軍委書記,朱德任軍長。在成立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和邊界蘇維埃政府后,紅四軍接連擊破國民黨軍隊的三次“會剿”,井岡山根據地得到發展和鞏固。7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一部分國民黨軍隊在湖南平江舉行起義,組成紅軍第五軍,12月到達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進一步壯大了紅軍的力量。

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同土地革命是分不開的。在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的初始階段,主要任務是發動農民打倒土豪劣紳,分田工作隻在個別地區試行。隨著根據地的逐步穩定,1928年5月至7月,在邊界各縣掀起全面分田的高潮,年底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

在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過程中,紅軍中有人對於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之中,小塊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缺乏信心,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1928年10月召開的湘贛邊界中共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毛澤東起草的決議,回答了這個問題。決議指出,由於中國是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國家,地方性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造成了各派新舊軍閥之間的矛盾以至連續不斷的戰爭。紅色政權可以利用這種條件堅持下來並得到發展。隻要有繼續向前發展的革命形勢,有很好的黨並制定正確的政策,有很好的群眾,有相當力量的紅軍,有便利於作戰的地勢和提供足夠給養的經濟力,紅色政權就能夠存在和發展。

毛澤東、朱德等領導的井岡山根據地的斗爭,代表著中國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在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候,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以及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各地起義部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樹立了榜樣,並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