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5-30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普遍展開,抗日民主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這就在戰略上造成對日、偽重點佔領的城市和交通線的反包圍態勢,形成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從抗戰的全局來看,就構成了與正面戰場相對應,在戰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應的,獨立的廣大的敵后戰場。敵后游擊戰爭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形態。

日本侵略者為了恢復和確保佔領地區的治安,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作為日、偽軍進攻的主要對象。它們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實行嚴密的封鎖,切斷它同外界的經濟聯系,同時加強軍事進攻。日軍進攻的重點是華北。日軍在華北制定“治安肅正計劃”,實行以鐵路為鏈、公路為環、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封鎖、分割、蠶食根據地,不時地集中兵力對根據地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瘋狂“掃蕩”。從1938年11月到1940年底,僅華北地區日軍出動千人以上的大規模“掃蕩”就有109次,使用兵力總計50萬人以上。因此,“掃蕩”和反“掃蕩”是敵后根據地敵我斗爭的中心內容,反“掃蕩”成為抗日游擊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

抗日游擊戰爭和抗日民主根據地是互為依存的。沒有游擊戰爭,根據地無法存在和發展,但沒有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游擊戰爭就不能長期堅持。為了堅持敵后持久抗戰,發展和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軍委根據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和華北、華中敵后的新形勢,決定: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挺進山東,第一二0師主力進入冀中,第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冀魯豫等平原地區,幫助和配合地方黨組織,放手發動群眾,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大力發展人民抗日力量,擴大和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193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發展華中武裝力量的指示》,認為華中在戰略上是聯系華北和華南的樞紐,這裡的游擊戰爭和群眾武裝力量有廣闊的發展余地,對於整個抗戰前途關系甚大。為了提高部隊的素質,更好地擔負起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任務,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於1939年2月、6月和1940年1月,接連發出整軍訓令,分批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進行整訓。各部隊傾注極大的精力,利用戰斗間隙,採取多種方法提高干部戰士的軍事、政治和文化水平。經過整軍,提高了部隊的素質,增強了作戰能力,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新四軍部隊也得到了很大發展。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規定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略任務是:粉碎敵人的“掃蕩”,堅持游擊戰爭,打退投降派和頑固派的進攻,將華北、華中連接起來,建設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時局好轉。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