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傾盲動主義為什麼能在1927年內
取得全黨支配地位?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6-09   
分享到 :

1927年11月9日到10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了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由瞿秋白主持,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參加。會議通過了《中國現狀與共產黨的任務決議案》以及組織問題、政治紀律問題等決議,號召一切革命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堅決領導農民暴動,實行農村割據﹔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耕種﹔組織工農革命軍,開展游擊戰爭,等等。這些都是正確的。與此同時,會議也提出了一套“左”傾的理論和政策。

這次會議接受了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的“左”傾觀點,認為中國革命無論在性質上或速度上,都是所謂“無間斷的革命”。“現在的革命斗爭,已經必然要超越民權主義的范圍而急遽的進展”。“必然要徹底解決民權主義任務而急轉直下的進於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樣,就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會議認為蔣介石的叛變就是整個民族資產階級的叛變,汪精衛的叛變就是小資產階級的叛變,因而提出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時,還要反對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會議不承認革命處於低潮,認為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現時全中國的狀況是直接革命的形勢”,據此確定了實行全國武裝暴動的總策略,並要求農村暴動同城市暴動相結合,而以城市暴動為“中心及指導者”,以形成城鄉的武裝總暴動,直到造成一省或幾省的革命勝利的局面。根據共產國際代表的提議,會議對八七會議后各地武裝起義所遭受的失敗和挫折不作具體分析,片面地指責起義領導人“猶豫動搖”、“違背中央政策”、犯了“機會主義”的錯誤,並決定給予周恩來、譚平山、毛澤東、彭公達等以各種政治紀律處分。

從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決議開始在各地貫徹執行。一些地區發生強迫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和盲目燒殺等情況,使中國共產黨在這些地區一度嚴重脫離了群眾。農村的武裝起義隻有少數取得一定的勝利,多數沒有成功,或者根本沒有發動起來。武漢、長沙、上海等大城市中少數工人和積極分子舉行的罷工,也很快被鎮壓下去。廣州起義雖取得暫時的勝利,但領導者沒有及時把革命武裝撤出大城市,退向農村,這和擴大會議指導思想的影響也是有關的。12月下旬,中共中央鑒於各地總暴動難以發動,提出一些地區如果條件不具備就不要號召立刻暴動,並決定停止湖南、湖北的舊歷年關暴動,從而避免了一些損失。但是,整個暴動計劃並沒有停止執行。

這次“左”傾錯誤,發生於從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折時期。它是中國共產黨黨內由對國民黨屠殺政策的仇恨和對陳獨秀右傾錯誤的憤怒而加強起來的革命急性病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時的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總的說來,理論水平不高,對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所面臨的各種迫切問題不可能都作出正確的分析,同時也缺乏黨內斗爭經驗,不懂得在反右的同時必須防“左”。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對這次“左”傾錯誤負有重要責任,他是這次政治上的盲動主義、組織上的懲辦主義以及其他“左”傾政策的主要提出者和推行者。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對這次“左”的錯誤也負有直接的責任。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