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斗爭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6-0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在全國抗戰的鼓舞和推動下,中國東北地區各族人民的抗日斗爭也出現了新的局面。黨組織和東北抗日聯軍號召人民行動起來,為光復東北國土而奮斗。各族青年踴躍參加東北抗聯。不少偽軍、偽警察也攜械反正,加入抗聯。東北抗聯部隊在白山黑水之間展開游擊戰爭,有力地打擊日、偽的統治,牽制大量日軍,積極地配合了全國的抗戰。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區成為日本侵略全中國的后方基地和反對蘇聯的前哨陣地。為了確保對這個地區的佔領,日本制定“治安肅正計劃”,並向中國東北大量增派兵力。到1937年7月初,關東軍的總兵力增至10余萬人﹔偽軍也擴充到約10萬人。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參謀部從關東軍抽調四個旅團和兩個支隊到華北,參加關內作戰,使在東北地區的兵力有所減少。但到1938年下半年,又將關東軍增加到七個師團,到1939年底進一步增加到九個師團。日、偽軍加緊對抗聯邦隊的軍事“討伐”和經濟封鎖。同時,對居民實行歸屯並村,強化法西斯統治,切斷人民群眾同抗聯的聯系,斷絕抗聯的兵源和供給,使抗聯的處境越來越惡化。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抗聯各部隊團結各族人民,堅持游擊戰爭,繼續同日、偽軍進行了頑強的斗爭。

由楊靖宇、魏拯民等率領的抗聯第一路軍所屬第一、第二軍,在南滿長白山地區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7年7月以后,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率第一軍一部,由遼寧桓仁西進,轉戰於寬甸縣境和本溪地區,多次襲擊日軍守備軍。中共南滿省委書記、第一路軍第二軍政治委員魏拯民率領第二軍,也在吉林額穆、輝南、濛江、撫鬆、樺甸等地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敵人。1938年初,楊靖宇又率部由桓仁進入輯安,活動於老嶺山區。3月,襲擊日軍正修筑中的通(化)輯(安)鐵路老嶺隧道工程。4月,第二軍攻佔長白縣六道溝鎮。5月中旬至6月初,中共南滿省委和第一路軍總部在老嶺召開會議,決定第一軍西征熱河,第二軍留在長白山堅持斗爭。會議決定魏拯民兼任第一路軍副總司令。7月中旬召開的第二次老嶺會議,決定放棄西征計劃,並決定改變部隊編制。隨后,第一路軍將部隊統一編為三個方面軍和一個警衛旅,實行分區作戰。8月,楊靖宇指揮警衛旅和第一方面軍一部在輯安縣長崗擊潰偽軍索景清旅一個團。1938年冬,第一路軍各部繼續轉戰,不斷給日、偽軍以打擊。

1937年秋,戰斗在烏蘇裡江左岸和完達山一帶的東北抗聯先后取得襲擊寶清縣涼水泉子偽警察所、樺川縣孟家崗伏擊戰、奇襲聚寶山警察署、五道崗伏擊戰等戰斗的勝利。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籌委會成立,周保中任第二路軍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參謀長,下轄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共五個軍。年底,第二路軍開始艱苦的反“討伐”作戰。根據中共吉東省委的決定,1938年7月,第二路軍第四、第五軍主力開始西征,試圖與活動在南滿的第一路軍取得聯系,進而溝通與關內的聯系。他們沿途與尾追的敵人進行英勇戰斗。第四軍軍長李延平和副軍長王光宇相繼壯烈犧牲。第五軍婦女團冷雲等八名女戰士,為掩護部隊突圍,與敵激戰至糧盡彈絕,最后跳入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的激流中,全部壯烈犧牲。留在寶清、饒河、富錦等地堅持斗爭的部隊,也遭到很大損失。

從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由李兆麟、馮仲雲等領導的,活動在鬆花江下游兩岸的抗聯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軍,按照中共北滿臨時省委的決定,以一部堅持原地斗爭,主力則分三批遠征海倫,開辟新的游擊區。遠征部隊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勝利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李兆麟和他的戰友們寫下了著名詩篇《露營之歌》。詩中寫道:“鐵嶺絕岩,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同志們!銳志哪怕鬆江晚浪生。起來呀!果敢沖鋒,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涌……”

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評價。1938年11月5日,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發出給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和東北同胞的致敬電,稱頌東北抗聯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1939年,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極端困難的階段。這時,由於日軍實行大規模的瘋狂的軍事“討伐”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使抗日聯軍的活動地區日益縮小,部隊大部被迫轉移到深山密林。戰斗在冰天雪地之中,又因缺少糧食,常以樹皮野果充飢,備受飢寒交迫之苦。然而,他們在中共中央致敬電的鼓舞下,仍然不屈不撓地堅持斗爭。1939年3月11日,楊靖宇率領第一路軍警衛旅等部,襲擊吉林樺甸縣木箕河林場,全殲偽森林警察隊,繳獲步槍近百支,機槍3挺。4月,兩次襲擊敦化縣大蒲柴河日軍野戰倉庫,解除偽警察200多人的武裝。8月,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率第三方面軍,採取“攻城打援”戰術,用一部兵力攻開安圖城,摧毀偽警察署﹔以另一部兵力設伏於安圖北大沙河,全殲日援軍100余人,繳獲步槍近百支,機槍兩挺,毀汽車七輛。10月,中共南滿省委和第一路軍決定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活動。楊靖宇率400余人轉戰數月,到1940年2月,陷入日軍“討伐”隊重圍,最后隻身一人。敵人勸他投降,他用猛烈的槍彈回答敵人。2月23日,楊靖宇在漾江西南保安村三道崴子壯烈殉國。殘忍的敵人割下楊靖宇的頭顱,剖開他的腹部,發現他腸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抗聯戰士這種不畏困難、威武不屈、戰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氣概,使敵人也為之震驚。

1939年上半年,抗聯第二路軍總部和第五軍遭到日軍6000余人的輪番“討伐”。在林口縣牡丹江西岸四道河子召開的中共吉東省委擴大會議,決定第二路軍總部率直屬警衛部隊、第五軍軍部教導團及第一、第二師等部,分別向寶清、密山和穆棱、東寧方向轉移。周保中率領第二路軍在向東轉移過程中,多次給敵人以打擊。4月23日,柴世榮率第五軍主力在穆棱泉眼河伏擊敵人,殲滅日、偽軍300多人。五六月間,第五軍及第二路軍總部突出重圍,分別到達寧安鏡泊湖地區和寶清蘭棒山后方基地。

1939年4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部成立,總指揮李兆麟,總政治委員馮仲雲(1940年5月任)、金策(1941年7月任),總參謀長許亨植,下轄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軍四個軍。他們在黑龍江省北部十余個縣境內,堅持游擊戰爭,先后開辟朝陽山、阿榮鎮、甘南等游擊區。在嫩江兩岸活動的抗聯部隊,在半年多的時間內與敵作戰40余次,攻佔訥河等城鎮,殲敵250余人,繳獲各種槍500余支。

但是,由於日、偽軍不斷加強殖民統治和瘋狂“討伐”,再加上抗聯內部缺乏堅強的領導,沒有建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部隊屢遭挫折。到1940年,各部隊的活動更加困難。1月24日,中共吉東、北滿臨時省委代表周保中、馮仲雲和趙尚志等在蘇聯伯力(今哈巴羅夫斯克)舉行會議,決定採取逐漸收縮、保存實力的方針,將抗聯三路軍縮編成支隊分散活動。此后,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依靠漢、朝、蒙、回、鄂倫春、達斡爾等各族人民,繼續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到1940年冬,僅剩下不足2000人。抗聯領導人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等經與蘇聯代表談判,達成協議,將抗聯部分部隊轉移到蘇聯境內進行休整。此后,抗聯領導人繼續派小股部隊到北滿地區和饒河一帶,襲擾敵人,堅持斗爭。1942年2月,東北抗日名將趙尚志在率抗聯小分隊襲擊鶴立(今鶴崗)梧桐河偽警察所時,受傷被俘。他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東北抗聯和東北人民的英勇斗爭,打擊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統治,牽制了大量的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是一場極其廣泛的群眾性的戰爭。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在武器缺乏又無外援的情況下,能夠長期堅持極端殘酷的抗日戰爭,並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根本原因就是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進行過像百團大戰那樣的大規模的戰役,以及採取對敵奇襲、伏擊、圍殲等作戰方式集中殲敵,但主要的是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以分散游擊的方式,在廣大的地區內進行無數次小的戰斗。這樣的戰斗天天進行,處處發生,使日軍陷人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僅牽制大量日軍,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而且積小勝為大勝,逐步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並使人民抗日力量在戰斗中成長壯大起來。從全國抗戰開始到194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力量大發展的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由抗戰開始時的5萬多人發展到50萬人,此外還有大量地方武裝和民兵。除陝甘寧邊區外,在華北、華中和華南建立了16塊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根據地(包括游擊區)共擁有近1億人口,成為全國抗戰的重心。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