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
為什麼會形成局部抗戰的局面?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7-06   
分享到 :

1931年爆發的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日本妄圖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的侵略戰爭已經開始。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也從此開始。但由於日本實行不宣而戰的逐步推進的戰爭策略,及國民黨政府執行不敢宣戰的有限的抵抗政策,使全國性的抗戰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才爆發,這就形成了抗日戰爭的局部抗戰階段。

抗日戰爭局部抗戰階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發動侵略戰爭的一方——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戰爭體制還沒有完全確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時機尚未成熟,因而採取不宣而戰,逐步推進,接連侵佔中國領土的有限戰爭政策,這是形成局部戰爭階段的重要原因。

其次,被侵略的一方——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國家官僚資本主義體制尚處在形成過程中,從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出發,對日本發動的局部侵略戰爭抱有種種幻想,不願也不敢發動公開的全面抗戰,隻好採取“不抵抗”或“一面抵抗,一面談判”的政策。實際上推行一條以妥協退讓為主,以有限抵抗為輔的政策,這就迎合了日本的有限的逐步推進的戰爭策略,使局部抗戰階段得以形成。

第三,國聯的調停和西方大國的對日綏靖政策,也是造成局部抗戰局面的原因之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在於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獨霸亞洲和世界。但在一段時間裡,日本不敢同西方大國公開抗衡,所以主要採取對華有限戰爭和拉攏西方的策略。在這種形勢下,西方大國從本國利益出發,一方面限制日本擴大向南侵略﹔另一方面又企圖把禍水推向北方的蘇聯。這就形成了對日本的侵略活動既限制又支持的兩面政策。直到日軍侵佔熱河,染指華北,直接威脅到西方大國在華利益的時候,英美才指責日本想當東方霸主,採取一些有限的支持中國抗戰的措施。1935年日本繼退出國聯之后,又廢除了華盛頓條約,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到這時西方大國才比較認真地轉到支持中國抗戰的立場上來,這對中國全國抗戰的早日到來無疑是個推動。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