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國民黨最高領導人為什麼
最終接受了國共合作的主張?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7-06   
分享到 :

盧溝橋上的中國守軍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附近借“軍事演習”之名,向中國駐軍尋舋,並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日方的無理要求遭到中方的拒絕。當交涉還在進行時,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一部奮起抵抗,這就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它標志著全國抗戰的開始。

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出城抗擊日軍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本政府決定向華北增兵,擴大侵略戰爭。這種形勢迫使國民黨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對日本的態度。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提出解決事變的最低限度條件,表示了中國政府的抗戰決心。但在日本政府所謂“不擴大方針”和“就地解決”的煙幕影響下,中國政府仍希望能夠把盧溝橋事變作為“局部事件”,通過外交途徑求得和平解決。中國政府外交部和駐日大使許世英同日本進行磋商,第二十九軍軍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同華北日軍進行談判。7月下旬,日軍大批增援部隊到達中國,向北平、天津發動大規模進攻。第二十九軍官兵雖英勇作戰,但未能擋住日軍的猛烈攻勢。副軍長佟麟閣和師長趙登禹在南苑戰場犧牲。7月28日夜,宋哲元等奉蔣介石命令率部從北平撤退到保定。7月29日,北平失守。7月30日,日軍佔領天津。8月初,日軍以30萬兵力,沿平綏、平漢、津浦鐵路向華北腹地大舉進攻。

上海是中國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也是英、美、法等國在華利益集中的地區。為了直接打擊中國政府,並對西方各國施加壓力,日本政府決心把戰爭迅速擴大到上海。日軍在上海早就駐有一支裝備精良的海軍陸戰隊。盧溝橋事變后,日本政府決定向上海增派軍艦和特別陸戰隊,並加強其駐淞滬的海軍第三艦隊。駐上海日軍一再向中國軍隊尋舋。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大山勇夫中尉和一名士兵驅車闖進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舋,被中國哨兵擊斃。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隊和拆除防御工事,並向上海增兵。8月11日,中國政府令京滬警備司令官張治中率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師等部開赴上海市區組織防御。8月13日,日軍在虹口、楊樹浦一帶搶佔有利據點,並向中國軍隊進攻。這就是八一三事變。張治中率部奮起抗擊,中國空軍也出動參戰。淞滬戰役由此開始。8月1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發表聲明,譴責日本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表示:“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8月20日,國民政府頒發戰爭指導方案,全國劃為五個戰區:第一戰區為河北及山東北部地區﹔第二戰區為山西、察哈爾、綏遠﹔第三戰區為蘇南、浙江﹔第四戰區為福建、廣東﹔第五戰區為蘇北、山東。

正是在上述形勢下,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講話,指出團結御侮的必要,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講話的發表,標志著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