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原子彈試驗的幕后

作者:顧邁男    發布時間:2014-07-08   
分享到 :

2008年10月16日,是中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44周年紀念日,由中國國史學會“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中國核學會、中國宇航學會等單位在中華世紀壇聯合舉行聯歡會,把當年“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的功臣請到一起,把在人民大會堂聆聽周總理在北京宣布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消息時參加《東方紅》大型歌舞演出的一些演員也請了來。在著名歌唱家王昆、李光曦等人的歌聲中,人們再次回顧了中國首次核試驗前后發生的許多往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不久,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向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出的演職人員宣布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頓時,人民大會堂沸騰了。44年前,科學家們雖然共同見証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但他們卻未能相聚慶祝。44年后的這次聚會,彌補了這一缺憾。我也有幸參加了這次聚會。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因報道他們的事跡與其中的一些元勛相識。那是1985年的一天,我到國家科委採訪時,一位負責人對我說,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來訪時,對中國有關方面的負責人說過,鄧稼先對中國戰略核武器研制工作有很大貢獻,可是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生們竟然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楊振寧說,中國對科學家的宣傳太不夠了。與這位負責人的談話對我觸動很大,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感促使我一定要做這件事。於是,我費了一番周折,找到了鄧稼先工作的單位——核工業部。就這樣,我到鄧稼先任院長的九院採訪了半個月。

臨去前,在核工業部辦公廳主任李鷹翔的熱情安排下,國防科工委負責人朱光亞接見了我。朱光亞說:“九院的各個研究所,按照‘山、散、洞’的原則,都分散建在深山裡。中國的原子彈、氫彈都是在那裡研制的,你到那裡可以到處看看。”之后,我連夜啟程,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採訪了鄧稼先的許多戰友。當時鄧稼先因患癌症在北京三○一醫院住院治療。我參觀了中國研制戰略核武器的各研究機構。採訪結束后,我在一幢周圍長滿了七裡香的“白公館”裡,連夜寫出了長篇通訊《兩彈元勛——鄧稼先》。新華社對國內外播發后,被廣泛採用。《紐約時報》在刊登通訊的編者按中,稱“鄧稼先是中國的原子彈之父”。

當鄧稼先的名字和他的動人事跡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后,我又連續採訪報道了幾位元勛。從此以后,我與這個“禁區”的人們成了好朋友。

中國的核工業建設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后,在第一次發現了鈾資源后,當時的國務院第三辦公室副主任、地質部副部長劉杰等,向毛澤東、周恩來作了匯報。毛澤東詳細詢問了勘探情況,他看了鈾礦石標本后,興奮地說:“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聽取李四光、劉杰、錢三強的匯報,研究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聽完匯報,毛澤東高興地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解放以來,我們也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隻要有人,又有資源,什麼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核工業開始起步。同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宣布:中國進入了要鑽原子能這樣的歷史的新時期。

1960年初,二機部(即核工業部)向黨中央請求,從中國科學院和全國各地選調高中級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同時將王淦昌、彭桓武等一批高級研究人員調到北京核武器研究所。這些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會同先期參加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朱光亞、鄧稼先等人,基本形成了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骨干力量。中共中央為此成立了專門委員會。二機部正式向中共中央寫了報告,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1963年8月,原二機部部長劉杰赴基地檢查工作時,決定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工程,借此激勵全體研制人員克服一切困難,研制成功原子彈。

當時,“596”在技術上的關鍵之一,是需要驗証已經進行的理論設計和一系列試驗的結果。1963年11月20日,在基地進行了縮小比例的聚合爆轟試驗,使理論設計和一系列試驗的結果獲得了綜合驗証,為原子彈的設計打下了可靠的基礎。在各項研究試驗進展順利的基礎上,1964年6月6日,進行了原子彈全尺寸爆轟模擬試驗。這是首次核爆炸前的綜合檢驗。試驗結果達到了預先的設想。至此,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自1960年初開始,歷時4年半,經過大量小試驗和若干次大型試驗,已成功在望。

1964年4月11日下午,周總理主持召開了第八次中央專門委員會會議,決定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採取塔爆的方式,要求在9月10日前做好試驗前的一切准備工作,要做到“保響、保測、保安全,一次成功”。

在這次44年后的聚會上,原首次核試驗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第二炮兵原司令員李旭閣與原核工業部辦公廳主任李鷹翔回憶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設定的密語程序。原核工業部部長劉杰,雖已93歲高齡,但是回憶起那段歷史,依然聲音洪亮。

主持人在台上講了個故事:

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開會。有一天,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散步時問劉杰:“劉杰,你什麼時候交貨呀?”

“我們正在搞。”劉杰回答說。

“好嘛,要快,等你們那個東西,我的頭發都等白了。你們那個東西搞出來,我的腰杆也硬了!”陳毅說。

“劉杰同志,是不是有這麼回事呀?”主持人問。

坐在台下的劉杰大聲回答:“有!”

李旭閣和李鷹翔回憶說,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曾設定了密語程序。他們說,在這之前,周總理提出要編些密語,不要直截了當地講原子彈如何如何,以免泄密。於是大家商量,決定把原子彈稱為“邱(球)小姐”(因為原子彈是圓球形狀),把放原子彈的鐵塔稱做“梳妝台”。平時工作中的稱呼或用電話向北京的指揮部報告時,就說:“‘邱(球)小姐’正在梳辮子(安裝爆炸裝置),幾點鐘上‘梳妝台’……”爆炸前由於嚴格保密,保証了試驗的順利進行。

他們還回憶起一件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在一次會議上,周總理對大家說:“鄧穎超是老同志、中央委員,關於原子彈爆炸的事,都不跟她講。”

散會時,周總理叮囑大家:“你們要把口袋裡的紙條都掏干淨了再走。”

試驗前,所有的通訊都嚴格保密。

當首次原子彈爆炸后的煙雲升到9000米時,張愛萍報告說:“總理,爆炸成功了,看到了煙雲!”

“是不是真的?”周總理急切地問。

張愛萍回頭又反問在場的科學家,可無人回答。直到防化工程兵到了現場,看到試驗工程被摧毀,羊、豬等都燒成了焦炭,這才確定爆炸的確成功了。因為在這之前,誰也沒有見過原子彈爆炸是什麼樣。美國人在廣島、長崎丟下原子彈后的情況,也只是在報紙上看到,所以很難確定。

他們還回憶說,中國首次核試驗,最后還是美國人首先宣布的。美國人經過分析認為:中國首次核試驗用的核材料不是钚-239,而是鈾-235。這種材料生產技術很復雜,工藝要求很高。對此,美國人不禁大吃一驚。這說明,中國已經具備了生產鈾-235的技術條件,而且生產這種核材料的工業化程度很高。

在首次原子彈試驗進行的當天,人民大會堂燈火通明,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正在演出。有人坐在毛澤東、周恩來身旁,聽毛澤東用湖南話悄聲問周總理:“你怎麼還不把那件興奮人的事告訴大家?”

“等一會兒再宣布,不然,3000人跳起來,還不把大會堂震塌了!”周總理說。

“什麼興奮人的事,快告訴我們。”

不久,周總理站起來宣布:“我們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周總理宣布這一喜訊后,人民大會堂沸騰了,人們歡呼起來,相擁而泣,只是誰也不敢蹦跳。

當天晚上,有關科學家集體簽名,宣布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這個消息振奮了全中國,震驚了全世界。

載入新中國史冊的輝煌一頁——中國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雖然已經過去44年了,但當年參加試驗的人們回想起來,依然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有人賦詞道:

常憶海外冷眼,看我清末水師,甲午遭難﹔民國哀兵,落日舉殤。曾幾何時,山川風月,徒有黃河昆侖豪氣,祖訓尺牘,疑是子曰詩雲淺唱。俱往矣,肝俠義膽說興衰,銀劍金刀辨存亡。十五年鶴鳴仙道,迦葉素想,卷沙海萬頃之波,頃刻間,將百年屈辱,千年惶恐赫然埋葬。

原載:《百年潮》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