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局勢的新變化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7-14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43年至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歐洲戰場,蘇聯軍隊在1943年2月結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得德軍損失約150萬人的偉大勝利。這個戰役,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此后,蘇聯軍隊持續不斷地向德軍發動反攻,收復大片國土。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希臘、南斯拉夫、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國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堅持英勇的武裝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德、意法西斯。7月,英、美聯軍佔領意大利南部。9月,以巴多格裡奧為首的意大利軍事專制政府向英、美投降。德、意、日法西斯聯盟由此瓦解。在太平洋戰場,美軍於1942年6月在中途島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8月攻入日軍重兵把守的瓜達耳卡納爾島。經過歷時半年的瓜島之戰,美軍的海、空力量取得決定性優勢,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轉入戰略進攻。1943年10月,中、美、英軍隊在緬甸開始反攻。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上的主動權。10月30日,中、蘇、美、英四國簽訂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舉行開羅會議,商討聯合對日作戰問題和日本戰敗后的處理問題,並發表《開羅宣言》,強調戰爭的目的在於制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霸佔的一切島嶼,使日本所霸佔的中國領土——東北、台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聲明中、美、英三國“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開羅宣言確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地位。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討論對德作戰的行動計劃問題和戰后和平問題。會議協商決定,美、英兩國應於1944年5月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4年,蘇聯軍隊乘勝追擊,對德軍連續進行10次殲滅性的打擊,殲敵近200萬人,收復全部國土,並把戰爭推進到德國及其佔領區內。6月6日,英、美聯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15日又在法國南部的土倫和馬賽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蘇聯軍隊的節節勝利和第二戰場的開辟,使歐洲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決戰階段。在東方,美軍於1944年春在太平洋發起“越島進攻”,逼近日本本土,嚴重威脅日軍的海上運輸,使南洋各地日軍有失去海上聯系的危險。

中國駐印軍進入緬北作戰

中國駐印軍於1943年10月開始緬北反攻作戰,先后攻克於邦、孟關、孟拱河谷、密支那等戰略要地,完成反攻緬北、打通中印公路的戰略任務。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開始滇西反攻作戰,先后攻克騰沖、鬆山等日軍堅固據點,並於1945年1月和中國駐印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緬北滇西反攻作戰歷時一年半,斃傷俘日軍近5萬人,收復大小城鎮50多座,打通了中國和盟國的陸上交通,使中國戰場的補給狀況得到改善,並支援了盟軍在亞太戰場上的對日作戰。中國軍隊為此付出傷亡近6.7萬人的代價。

遠征軍重機槍小組向日軍猛烈開火

1944年,處境愈來愈困難的日本侵略者,為了挽救其在南洋的頹敗,消除美國遠程轟炸機對其本土的威脅,決定在中國戰場上打通平漢、粵漢和湘桂鐵路,以連接從中國東北,經北平、鄭州、武漢、南寧通往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摧毀中國南部的中美空軍基地。4月中旬,日軍以40余萬兵力,向正面戰場的平漢、粵漢和湘桂鐵路沿線的豫、湘、桂等省發起新的戰略性進攻(日軍稱之為“一號作戰”)。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戰役中,除在少數戰斗中進行了較激烈的抵抗外,大多數的情況是一觸即潰,甚至不戰而逃。四五月間,日軍佔領鄭州、許昌,打通平漢線,並佔領洛陽。向湖南進攻的日軍,於6月至8月間佔領長沙、衡陽。向廣西進攻的日軍,於11月間佔領桂林、柳州、南寧,一部分追擊部隊一直打到貴州獨山,震動了貴陽、重慶和整個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軍隊在八個月中,丟失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的廣大地區,總計20萬平方公裡土地,146座城市,使6000多萬同胞淪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轉折的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解放區戰場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戰,從1943年起開始逐步扭轉困難局面,在一些地區還開始了對日、偽軍的攻勢作戰。

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斗爭,有力地打擊日、偽軍,保衛和擴大了抗日民主根據地。1943年7月至9月,在山東國民黨正規軍和省政府離魯入皖的情況下,山東根據地軍民獨立支撐起抗戰大局,打退日、偽軍的進攻,基本上控制沂魯山區和諸(城)日(照)莒(縣)山區,打通魯中、濱海、膠東各區之間的聯系,大大改善了魯中地區的抗日斗爭形勢。1943年底,清河區和魯南區收復被“蠶食”地區,基本上改變了被敵分割、封鎖的局面。北岳區軍民於1943年9月至11月粉碎4萬余日、偽軍的“掃蕩”,殲日、偽軍1萬余人。冀魯豫軍區和太行軍區也於七八月間先后發起衛(河)南戰役和林(縣)南戰役,取得殲滅日、偽軍1.2萬余人的重大勝利,開辟了衛南、豫北廣大地區。1943年,八路軍在華北與敵作戰2.48萬余次,斃傷日、偽軍13.6萬余人,俘日、偽軍5萬余人,爭取偽軍反正、日軍投降6600余人,攻克據點740余處。

華中抗日根據地,由於日、偽軍加緊“掃蕩”、“蠶食”和“清鄉”,這時仍處於嚴重困難的局面。敵后抗日軍民在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領導下,開展艱苦的斗爭,大力發展民兵和地方武裝,促進了群眾性游擊戰爭的發展。1943年,新四軍在華中與日、偽軍作戰4500余次,粉碎敵千人以上的“掃蕩”3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3.6萬余人,爭取偽軍反正9300余人,攻克據點200余處,逐步扭轉了華中敵后抗戰的困難局面。1943年,華南抗日游擊隊也先后粉碎日軍對東莞、寶安沿海地區和海南島地區的圍攻、“掃蕩”和“清鄉”,鞏固和擴大了東江、瓊崖抗日根據地。

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得到恢復和發展,進一步增強抵御敵大規模進攻的能力,逐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到1943年夏,人民武裝力量已經基本打通了從華北到華中的戰略聯系,使根據地連成一片。與此同時,日軍作戰日陷被動,戰斗力日益減弱,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實施重點守備。到1943年12月,日本華北方面軍被迫基本停止了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對敵后戰場形勢出現轉折的原因,日本當局認為:是由於“中共方面自百團大戰以后,用兩年多的時間,極力擴充勢力,進行地下滲透與政治工作。最近,為了策應盟國方面的攻勢,在軍事、政治、思想各方面,再次開始積極行動,並得到多數民眾的同情,從而迅速擴大了勢力。”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