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協定草案的擬定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05   
分享到 :

國共兩黨圍繞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問題進行談判之際,美國政府從其戰后的戰略利益出發,表示願意調解國共關系,幫助中國實現民主團結,並開始與國共雙方接觸。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與中國結盟,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並為中國提供相當數量的武器、軍用物資和貸款,向中國政府派遣大批軍事顧問和專家,裝備和訓練國民黨軍隊,援助中國抗戰。1943年5月,經羅斯福總統批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關於擊敗日本的戰略計劃》,指出:“持續大規模的對日空襲,隻能由中國的空軍基地來執行”,中國軍隊應“由內地向東推進”。這時,美國政府逐步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和解放區是奪取對日作戰勝利不可忽視的力量。9月,史迪威向蔣介石建議:調動西北方面的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的兵力,出山西、河南,襲擊平漢線,進逼鄭州、武漢,以扭轉中國局勢。他還要求國民黨從自己積存的武器中,撥出一部分給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使用。這些建議遭到蔣介石的拒絕。史迪威對蔣介石這種無視抗戰大局、拒絕聯合共產黨抗日的偏私態度極為不滿。史迪威自來華后,比較客觀地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主張凡是中國抗日的力量,都應得到國際的援助。這是蔣介石不能接受的,也是蔣介石同史迪威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的重要原因。

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情況,運用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在取得蔣介石的同意后,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部於1944年七八月間,分兩批派遣美軍觀察組①18人抵達延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同觀察組成員多次談話,全面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堅持敵后抗戰的情況,表示歡迎美國記者或外交人員到延安和其他解放區進行考察,並歡迎美國向解放區提供援助。毛澤東在同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的多次談話中,明確地表示中國共產黨堅持國共團結、反對分裂的立場。同時指出:抗戰一結束,國民黨進攻共產黨的危險時刻就將來臨,如果中國發生內戰,美國供應的武器有可能被國民黨用於未來的內戰。如果美國把援助中國抗戰的武器隻給國民黨,而不分配給堅持抗戰的共產黨,這不但是不公平的,而且實際上會助長國民黨堅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場。美軍觀察組成員還到晉綏、晉察冀等抗日民主根據地考察,並寫了許多調查報告,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和根據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承認中國共產黨已經得到敵后抗日根據地廣大民眾的支持。他們的報告指出:“共產黨的政府和軍隊,是中國近代史中第一次受有積極的廣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軍隊。他們得到這種支持,是因為這個政府和軍隊真正是屬於人民的。”②當一批外國記者於1944年6月訪問延安時,中共中央領導人也多次和他們會談,介紹國共談判、共產黨的工作和抗戰情況等。這些工作,對溝通中國共產黨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更廣泛地宣傳共產黨的主張,起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適應擴大對外交往的需要,8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闡明了黨的外交工作的性質、內容和原則立場。文件指出,外國人士的來訪,不應看作是普通行動,而應看作是我們在國際間統一戰線的開展,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我們的外交政策是在國際統一戰線的思想指導之下,以共同抗日與爭取民主、擴大我們的影響為中心內容。目前,我們的外交還是“半獨立性的外交”。我們的許多外交往來,還必須經過重慶國民政府的承認﹔國民黨不願我們單獨進行外交活動,我們與盟國隻有沖破國民黨種種禁令和約束,才能開展外交往來。文件強調:我們辦外交必須站穩民族立場,反對百年來在民族問題上存在的排外和懼外媚外的錯誤觀念。一方面,要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學習人家的長處,善於與人合作。

1944年11月,毛澤東、朱德在延安會見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代表赫爾利,闡明關於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

1944年9月,美國政府派赫爾利以美國總統私人代表的身份來華。10月,史迪威被撤換,由蔣介石所同意的魏德邁任中國戰區參謀長。11月下旬,赫爾利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美國政府確定的赫爾利來華的使命是:“1.防止國民政府的崩潰﹔2.支持蔣介石作中華民國的主席與軍隊的委員長﹔3.使蔣委員長與美國司令官間的關系和諧﹔4.增進中國境內戰爭物資的生產並防止經濟崩潰﹔5.為擊敗日本計,統一中國境內一切軍事力量。”③這些情況表明,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心已經發生改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的幾年裡,美國政府曾實行過促進國共合作、支持兩黨領導的軍隊合作抗日的對華政策。但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臨近勝利的時候,為了在戰后推行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取代日本控制中國,美國政府認為必須加緊鞏固蔣介石的統治地位,扶助蔣介石“統一中國”。美國政府深知,共產黨領導著一支富有戰斗力的軍隊,是中國重要的抗日力量,也是中國實現獨立、統一和民主的政治力量﹔以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的腐敗狀況,特別是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戰役中大潰敗的情況看,如果在打敗日本以前中國發生反共內戰,國民黨就有垮台的危險。所以,美國這時雖然表示贊同國共合作,並讓赫爾利居中調處國共關系,但其基本的意圖卻在於:希望蔣介石開放一點民主,容納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組成統一的合作政府,讓共產黨交出軍隊,以政治手段解決國共紛爭。

中共中央對美國政府採取了有原則的區別對待政策。一方面歡迎美國對中國的積極態度,願意與其友好交往,同意在美國調處下進行國共談判﹔另一方面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並支持蔣介石的反共獨裁政策。赫爾利來華時,正值中國共產黨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國共兩黨重開談判之際。因此,初到中國的赫爾利介入了國共談判。

1944年10月中下旬,赫爾利和林伯渠、董必武在重慶就解決國共兩黨關系、立即結束一黨專政、成立聯合政府等問題舉行會談。在此基礎上,赫爾利於11月7日飛抵延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同他進行了三天會談。赫爾利帶來經蔣介石修改同意的“協議的基礎”的文件。其中規定:“中國共產黨軍隊,將遵守與執行中央政府及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在中國,將隻有一個國民政府和一個軍隊,共產黨軍隊的一切軍官與一切士兵,當被中央政府改組,將依照他們在全國軍隊中的職位,得到一樣的薪俸與津貼”,等等。這樣的條件,實際上還是維持已經為人民厭棄的國民黨一黨專政,取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解放區。針對赫爾利提出的條件,毛澤東指出,應該改組的軍隊,決不是英勇善戰的八路軍、新四軍,而是那些在抗日戰爭中喪失戰斗力、腐敗不堪:一打就散的軍隊。毛澤東強調,中國需要統一,為此就需要民主,需要在民主基礎上的統一。國民黨的政策是統一的障礙。中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改變國民黨的錯誤政策,改組政府,組織包括國民黨、共產黨、其他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在內的民主聯合政府。

經過談判,赫爾利表示贊同共產黨關於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雙方共同擬定了《中國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協定(草案)》。其主要內容是:1.國共兩黨應通力合作,為打敗日本而統一所有國內武力,並共同致力於中國復興工作﹔2.改組國民政府,成立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的聯合政府,成立代表所有抗戰力量的聯合統帥部﹔3.實行民主改革,給人民以自由﹔4.承認中國所有抗日的武裝力量,公平分配所有獲自友邦的軍事裝備﹔5.承認所有黨派的合法地位。

11月10日,毛澤東代表中國共產黨在協定草案上簽字,赫爾利以美國總統私人代表身份簽字作証。簽字前,赫爾利表示:“這些條款是公平合理的。”當天,周恩來與赫爾利一起到重慶,准備同國民黨商談實現協定事宜。赫爾利本來認為,這個協定以國民黨實行某些民主改革為代價,可以達到換取共產黨交出軍隊的目的,這對國民黨是有利無害的。但是,蔣介石認為這個協定所規定的民主改革會威脅國民黨的統治,拒絕接受。這時,赫爾利背棄他在延安的諾言,公開站到蔣介石一邊。11月21日,他向共產黨方面轉交國民黨提出的旨在堅持一黨專政,否認人民軍隊和抗日民主政權存在的三條“提示案”,要求共產黨把軍隊和敵后抗日民主政府都移交給國民黨當局,然后才給共產黨以“合法地位”,並挑選一些共產黨的高級軍官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赫爾利還企圖施加壓力,迫使共產黨接受國民黨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中國共產黨當然不能接受這個“提示案”。12月19日,毛澤東在接見美軍觀察組時嚴正指出:共產黨不能被雙手反綁著參加政府。如果美國要繼續支持蔣介石,那是美國的權利,但不管美國做什麼,蔣介石注定是要失敗的。

 

①又稱迪克西使團,團長是駐華美軍司令部的包瑞德上校。

②《駐華外交官員的備忘錄》(1943--1945年),《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590頁。

③《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139頁。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