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24   
分享到 :

平型關戰役中第115師某部的機槍陣地

平型關戰斗,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的第一仗。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八路軍迅速開赴華北前線,1937年8月22日,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作為先遣部隊,從陝西省三原地區出發﹔8月30日至9月2日從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9月10日進至晉東北代縣地區。第一二○師主力於9月3日從陝西省富平縣庄裡鎮地區出發,隨一一五師之后東進,9月8日渡過黃河,13日到達山西省侯馬,八路軍總部由朱德等率領,於9月4日從陝西省涇陽縣雲陽鎮出發,隨一二○師之后東進,9月15日渡過黃河,21日到達太原。

八路軍出師抗日時,中共中央軍委預定八路軍主力全部進至恆山山脈,以山西北部為根據地,向察哈爾南部、熱河南部、河北西部發展,深入平津日軍側后,鉗制日軍的正面進攻,配合國民黨軍保衛華北。但9月中旬后,情況發生了變化。日軍以一個半師團沿津浦路向德州,以三個師團沿平漢路向石家庄進攻,以相當三個半師團的兵力沿同蒲路南犯,以正面進攻和右翼迂回相結合,企圖擊破中國的防御,攻佔太原,奪取黃河以北,威脅河南,最后奪取山東,從而佔領全華北。晉北方向之敵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兵團佔領大同后,准備出山陰進犯雁門關﹔左翼兵團集結懷來、宣化,分兩路西進,一路經蔚縣、廣靈前進,一路經懷安、陽原向渾原進犯,企圖突破平型關防線與大同之敵在雁門關會合,而后攻佔太原。在此情況下,八路軍展開於敵軍翼側,在戰略上立於主動地位,鉗制日軍進攻太原並阻止其繼續南下,更有力地援助友軍作戰,9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改變原計劃,採取新的戰略部署。

正當八路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新的部署行動時,晉北的國民黨軍已退至平型關、雁門關內長城一線。這時,日軍除由大同向雁門關正面進攻外,一路有蔚縣、廣靈經靈丘向平型關方向進攻。在國民黨軍的要求下,一一五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指示精神,決定利用平型關的險要地形,配合友軍進行平型關的正面防御作戰。

9月23日,一一五師以獨立團和騎兵兵營伸向靈丘、淶源方向,牽制與打擊日軍增援部隊﹔以三個團的兵力於24日夜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東側山地,以一個團為預備隊。25日7時許,日軍第五師團二十一旅團一部及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地域。時值秋雨剛過,道路泥濘,敵人的汽車、大車擁擠在山谷裡,緩慢地向平型關前進。伏擊部隊抓住這一有利戰機,立即全線出擊,與敵展開白刃格斗,予敵以大量殺傷。處於絕境的日軍雖多次反扑,企圖突圍,但均被擊退。先期進至東跑池之敵軍一部回援受阻﹔由蔚縣、淶源向平型關增援之日軍,亦被阻於靈丘以北和以東地區。被包圍於小寨村至老爺廟一線之日軍,在伏擊部隊的連續攻擊下,戰至13時許全部被殲滅。當日黃昏,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向東跑池日軍展開攻擊,日軍突破國民黨陣地,從團城口方向逃竄。這次戰斗一一五師部隊在友軍正面防御部隊配合下,共殲敵1000余人,毀敵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需品。

平型關戰斗,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的第一個勝仗,也是全國抗戰以來在戰略防御階段實施戰役戰斗的進攻戰而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這一仗,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揭穿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也打出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鼓舞了全國人們特別是華北人民的抗日情緒,堅定了戰勝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