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的對華政策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9-01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倚恃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積極向全球擴張,企圖建立由美國主宰的世界秩序。1945年10月23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講演中公然聲稱:“美國的戰斗力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強大,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強大”,負有“領導世界”的重大責任。

在美國向全球擴張的戰略中,歐洲是重點地區,亞洲也是重要地區。在美國政府看來,中國是亞洲的重心,控制了中國,就基本上控制了亞洲。這樣,就可以集中力量控制歐洲,遏制蘇聯。

美國政府把國民黨視為其控制中國所需要的一個工具,把正在發展壯大的中國共產黨視為實現其目的的一大障礙。但是,美國政府看到,如果用大規模的軍事干涉來幫助國民黨消滅共產黨,必然遭到中國人民、美國人民和蘇聯的強烈反對,以致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美國隻能採取大規模軍事干涉以外的手段來支持和援助國民黨政府,加強它的實力,以此“援助國民黨盡可能廣大地在中國確立其權力”①,使這個政府有效地服務於美國的全球戰略。

美國政府為了從各方面大力加強國民黨政府的力量,採取了一系列干涉中國內政的政策。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它決定“利用日本軍隊阻止共產黨人”②,於是指令侵華日軍負責維持其佔領區的所謂法律和秩序,等待國民黨政府前來“接收”,而不得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投降。它以貸款、物資援助及提供服務等名義,繼續給國民黨政府以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又以遣送日本戰俘、幫助國民黨政府接收淪陷區等名義,派大批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中國的一些港口和大城市,以幫助國民黨軍隊搶佔戰略要地﹔同時出動大量飛機和軍艦,運送國民黨軍隊和接收人員到各地。美國政府的種種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軍事實力上雖有所增強,但綜合國力仍不如美國。為了集中主要力量與美國在歐洲抗衡,它在亞洲採取了既阻止美國勢力擴張,又與美國達成某種妥協,同時盡可能擴展自己勢力的政策。

在1945年2月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領導人利用美國急於要求蘇聯出兵對日作戰的心理,以出兵中國東北參加對日作戰為交換條件,謀求在東北取得不凍的軍事港口、貿易港口和鐵路交通等優越的權益。而美國領導人奉行的是“一種利用蘇聯在華謀求利益的欲望去削弱(中國)共產黨的政策”③,於是以贊同蘇聯方面的要求為條件,促使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簽訂同盟條約,以表明對國民黨的支持。在這種背景下,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政府同蘇聯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及《關於大連之協定》、《關於旅順口之協定》、《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並就關於外蒙古獨立問題等進行換文。這些條約、協定和換文規定:宣布大連為一自由港,港口主任由蘇方人員擔任,所有港口工事及設備之一半無償租與蘇方,租期為30年﹔中蘇兩國共同使用旅順口為海軍基地,設中蘇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由蘇方派任,蘇聯政府有權在劃定區域內駐扎陸海空軍﹔中東鐵路及南滿鐵路由滿洲裡至綏芬河及由哈爾濱至大連、旅順的干線合並為一條鐵路,定名為中國長春鐵路(中長路),歸中蘇兩國共同所有,共同經營,等等。

這些條約、協定和換文的簽訂,使蘇聯恢復了沙皇俄國時期曾在中長路等方面所強佔的權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民族利益。在這些條約、協定簽訂的同時,蘇聯領導人聲明:“蘇聯政府同意予中國以道義上與軍需品及其他物資之援助,此項援助當完全供給中國中央政府即國民政府。”蘇聯政府並且確認,在東北“一俟收復區任何地方停止為直接軍事行動之地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擔負管理公務之全權”。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后的第二天,蔣介石即向赫爾利表示,感謝他幫助奠定中蘇接近的基礎,並說明自己理解中蘇條約表明蘇聯方面“有意幫助促成中國軍隊的統一”,“有意支持中國國民政府”。

在此時的歷史條件下,蘇聯政府在外交上隻能承認國民黨政府。然而,蘇聯領導人過高地估計國民黨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多次向美國和國民黨的代表表示,中共沒有能力領導統一中國﹔他們隻承認並支持國民黨政府這個“唯一合法政府”,希望中國能在蔣介石處於“領袖地位”的前提下實現統一。他們不贊成中國人民向美國支持的國民黨進行革命的武裝斗爭,要求中國共產黨隨著美、蘇間的妥協,在國內斗爭中向國民黨妥協。他們甚至致電中共中央,說中國如果打內戰,中華民族有毀滅的危險④。蘇聯雖然長期以來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給予了重要的支持,但它在此時所奉行的這種對華政策,也給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並使中國共產黨在確定自己的革命策略時面臨著復雜的情況。

蘇聯領導人在同美國政府就中國問題達成妥協的同時,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及其對蘇聯安全構成的威脅仍然抱有很高的警惕性。出於對遠東安全和蘇聯自身利益的考慮,蘇聯領導人不願中國完全受美國的支配,尤其警惕美國勢力滲入同蘇聯接壤的中國東北地區。因此,蘇聯對牛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給予了一定的支持。蘇聯紅軍對日作戰進入東北后,很快就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牡丹江等大中城市和重要縣城中,委派抗聯干部擔任衛戍副司令,以維護社會秩序。對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東北的行動,隻要不影響蘇聯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所承擔的義務,蘇聯紅軍也給予非公開的支持,並向他們移交部分繳獲的日軍武器。同時,蘇聯紅軍還多次阻止國民黨軍隊經海路登陸大連、葫蘆島和營口。蘇聯紅軍採取的這些措施,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爭取時間先機進入東北,起了積極的作用。

 

 

① 《艾奇遜致杜魯門總統的信》(1949年7月30日),《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頁。

② [美]哈裡 · 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三聯書店1974年版,第72頁。

③ [美]邁克爾 · 沙勒著,郭濟祖譯:《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89頁。

④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頁。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