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進入相持階段后敵后游擊戰場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形態?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9-02   
分享到 :

 

堅持抗戰的新四軍騎兵某部奔馳在淮北平原上(圖片來源:新華網)

人民軍隊是中國共產黨實現自己的政治路線的基本依靠力量。在全國抗戰的新形勢下,要使這支力量承擔起貫徹執行黨的全面抗戰路線的任務,關鍵是實行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敵后戰場的開辟,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對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全國抗戰爆發不久,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明確提出:到敵人后方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配合友軍作戰,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和擴大人民軍隊,打敗日本侵略者。這個要求,既服從於民族解放戰爭的總體戰略,又充分發揮人民軍隊的優勢,在政治上保証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因而是人民軍隊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抗戰的正確方針。八路軍剛開赴抗日前線時,主要是直接在戰役戰斗上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並取得了平型關等戰役戰斗的勝利。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根據形勢的發展,八路軍按中共中央的部署,在華北敵后實行戰略展開,分兵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堅定地執行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創建抗日根據地的任務。與此同時,新四軍也挺進大江南北,開赴蘇南、皖南、皖中等地區,創建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到1938年10月,八路軍和新四軍先后創建了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山東、蘇南、皖中等抗日根據地。

開辟華南敵后戰場和堅持華南抗戰的東江縱隊在戰斗中襲擊敵人(圖片來源:新華網)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力量擔負起抗擊日軍的主要責任。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決策,八路軍由山區向平原地區挺進,廣泛發動群眾,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不斷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晉西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為了粉碎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囚籠”政策,八路軍對華北日軍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即“百團大戰”。這次戰役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偽軍25萬余人,俘獲18萬余人,沉重打擊了日軍。與此同時,新四軍利用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汊等復雜地形開展游擊戰,建立了皖東、豫皖蘇、皖東北、豫鄂、蘇北等抗日根據地,堅持和擴大蘇南、皖中等根據地,溝通了華北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系。在華南,中共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創建和發展了東江、瓊崖等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展了廣泛的抗日游擊戰爭。敵后戰場逐步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武裝力量逐步成為全國抗戰的主力,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共殲滅日偽軍170余萬人。在抗擊日軍的艱苦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根據地渡過困難時期,並對日軍展開局部反攻,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得到迅速發展。到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發展到19塊,總面積約95萬平方公裡,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發展到120萬人,民兵260萬人。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