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歷史經驗與歷史智慧

作者:田居儉    發布時間:2014-09-24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在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進程中,“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已經成為全黨的共識和共舉。

“讀點歷史”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鏈條,由三個環節即歷史知識、歷史經驗和歷史智慧組成。歷史知識是指歷史的發展進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歷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和活動,以至歷史學家對歷史的記錄和評論等﹔歷史經驗是指歷史的主體、主流、走向、規律等﹔歷史智慧是指歷史觀和方法論。三者之中,歷史智慧是靈魂,是指引讀史者從浩瀚的歷史知識中總結立德、增智、治國、創業等歷史經驗的關鍵。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征途中,始終倡導全黨學習歷史知識、運用歷史智慧總結和借鑒歷史經驗。1920年12月,毛澤東指出:“讀歷史是智慧的事。”1938年10月,他又強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繼續堅持上述主張,他說:“我們要總結經驗,對歷史問題作出實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分析。”“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和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也才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江澤民則強調:“學習理論要同了解歷史事件,總結歷史經驗結合起來。”中國博大精深的實踐、“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邦的歷史經驗,也記載了先人們在追求社會進步中遭遇的種種曲折和苦痛。對這個歷史寶庫,我們應該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不斷加以發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作出新的總結。這對我們推進今天祖國的建設事業,更好地邁向未來,具有重要的意義。胡錦濤也強調:“浩瀚而寶貴的歷史知識既是人類總結昨天的記錄,又是人類把握今天、創造明天的向導。” “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是為了加深對客觀事物規律性的認識,是為了更好地面對現實,立足現實,指導現實。” 2011年9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的講話中又明確指出:“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通過學習歷史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為開闊,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大為提高,使自己的領導工作水平不斷得以提升。”

實踐証明,歷史知識人人都可以學,人人都能學到手。尤其在中國,更有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尊史、治史、用史的傳統,為國人營造了領先世界、取用不盡的歷史知識寶庫。如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所說:“中國於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生活在這樣國度的人,隻要勤奮好學、博聞強記,就能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

然而,實踐也証明,掌握歷史知識的人,未必都能總結出歷史經驗(特別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歷史經驗)。因為總結歷史經驗,必須要以歷史智慧即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倘若不具備歷史智慧,就會被歷史知識反映的歷史表象和過程所困擾,無法厘清歷史的本質和規律。隻有具備歷史智慧的人,才能披雲霧睹青天,從紛紜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總結出閃耀真理光芒的歷史經驗。當今時代出類拔萃的歷史智慧,當屬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它涵蓋了諸多科學闡釋歷史的基本原理,如社會的物質生產與生產方式、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矛盾與階級斗爭,以及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必然性與偶然性、連續性與階段性、歷史發展動力、人民群眾與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等。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繼承人考察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就是運用歷史智慧總結歷史經驗的典范。

145年前,馬克思用他創立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在《資本論》中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和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規律,根據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社會化生產與私人佔有的矛盾分析,論証了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的歷史必然性。他指出:隨著“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程度不斷加深,而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制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在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被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已為19世紀的歐洲歷史所証明。1825年,首先在英國爆發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其他國家。繼之,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和1873年爆發了同類危機。代表先進生產力要求的工人階級也在這時登上政治舞台:1831年和1834年法國爆發了裡昂工人起義,1835年英國爆發了工人憲章運動,1844年德國爆發了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71年法國爆發了巴黎公社起義,等等。

96年前,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總結了《資本論》問世后世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考察了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的歷史性轉變,創立了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他指出,“帝國主義就其經濟實質來說,是壟斷資本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更確切些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又特別強調:“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的論斷,也為20世紀上半葉的世界歷史所証明。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大危機,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東歐、亞洲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等等。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會上總結這段歷史經驗時說,十月革命的道路使世界人民確信,“無產階級必然能夠戰勝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必然能夠戰勝資本主義,被壓迫民族必然能夠戰勝帝國主義。當然,在人民前面還有困難和曲折。但是,列寧在36年前說得好,‘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線已經開通,道路已經指明’。”“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管反動派怎樣企圖阻止歷史車輪的前進,革命或遲或早總會發生,並且將必然取得勝利。”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在經濟、科技等領域迅速發展。面對“西風壓倒東風”的表面現象,曾有人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剖析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論斷產生懷疑,質問資本主義何以絕處逢生,不死不朽?

對於這個歷史疑點和難點,馬克思和列寧早就給后人留下了解惑釋疑的鑰匙。他們剖析資本主義,是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時段”,從總體上審視資本主義的演變過程和最終結局。他們認為,隻要資本主義的演變過程還在延續,資本主義的最終結局就不會出現。因為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政權)的滅亡,都要經過長期的從部分到總體的演變。在這一過程中,總體的腐朽、垂死又常與部分的興旺、發展並存。因此,馬克思論証“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時,總是告誡人們不要忘記兩個“決不會”,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列寧論証帝國主義是“腐朽的資本主義”時也提醒人們,不要忽視資本主義還存在“迅速發展”的趨勢。他說:“如果以為這一腐朽趨勢排除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不,在帝國主義時代,某些工業部門、某些資產階級階層、某些國家,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這種趨勢,時而又表現出那種趨勢。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馬克思和列寧論述的資本主義存在發展空間的一面,就是當下西方發達國家時不時地用以顯擺自己“風光”的王牌。

誠然,資本主義短時期不會從地球上消失,但也決不會萬古長存。這一點,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有識之士都承認。據肖楓主編的《社會主義向何處去》一書披露:尼加拉瓜有位名叫卡德納爾的神父,1994年在墨西哥《美洲紀事》雜志撰文說,新聞界總是洋洋得意地在全世界宣布社會主義的失敗,但是他們不提資本主義的更大的失敗。我們可以作如下的區分:失敗的社會主義是虛假的社會主義而不是真實的社會主義﹔相反,失敗的資本主義是真實的資本主義而不是虛假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失敗是因為沒有實現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失敗是因為實現了資本主義。盡管這位神父的觀點並非無懈可擊,但卻給人們認識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從一般壟斷走向了國家壟斷,與壟斷資本相結合的國家政權,直接參與資本再生產,想方設法採取措施調控經濟和社會,從超脫市場競爭的“守夜人”變成了全面干預經濟的“調度人”,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之外,多了一隻“看得見的手”,利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爭取機遇,以延緩資本主義的滅亡。然而,從長遠的戰略眼光看,資本主義最終還是要滅亡的。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本質沒有改變,生產高度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基本矛盾無法克服。近些年在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發生的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以及多個城市爆發的“佔領華爾街”之類的民眾示威,就是明証。

關於帝國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列寧早在1916年就指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資本主義的轉變,客觀上為社會主義做了充分的物質准備,“使人類異常迅速地接近社會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前階,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在這一級和叫做社會主義的那一級之間,沒有任何中間級”。但是,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絕不是也絕不能和平移交,而是要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來實現﹔這種革命的勝利和鞏固也不會“畢其功於一役”,而要經過幾代人、十幾代人以至幾十代人的奮斗。

20世紀80年代末,當社會主義運動遇到歷史曲折時,鄧小平就高屋建瓴、指點迷津說:“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雄辯地証明了鄧小平論斷的正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也雄辯地証明:社會主義在蘇聯等國家的失敗,不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道路的失敗,而是扭曲和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或體制的失敗。經歷了“山重水復”的社會主義,最后必定走進“柳暗花明”的境地。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繼承人揭示的資本主義歷史發展規律再次啟發人們:歷史智慧是讀史者學習歷史知識、總結歷史經驗的指南。歷史智慧能使讀史者高瞻遠矚,慎思明辨,推陳出新,取精用宏,把凝固的歷史知識激活並轉化為經天緯地、益民利國的物質力量。

領導干部當須明乎此理,率先垂范地付諸實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