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精神鑄忠魂 勛業光輝映西陲

——紀念張國華同志誕辰100周年

作者:西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    發布時間:2014-10-27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今年10月22日,是張國華同志誕辰100周年。張國華歷四十三年革命生涯,萬裡征程,奮斗不息,最后病猝於工作崗位,以身殉職,其一生所展風范,堪為后人楷模。張國華自少年參加革命跟黨走,在中國革命的每一頁上都留下了足跡和貢獻。從井岡山紅軍時期參加歷次反圍剿到二萬五千裡長征,從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到陝北抗大學習成長,從創建魯西抗日根據地到開辟豫皖蘇解放區,從淮海渡江戰役到解放大西南,從解放經營西藏到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從成立西藏自治區到“文革”支撐危局,都展示了張國華堅定不移的崇高信仰、堅韌不拔的戰斗意志、優秀杰出的軍事才能、勇於奉獻的高尚情操、經略地方的政治智慧、顧全大局的寬廣胸懷。張國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特別是為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奉獻了畢生精力。

張國華原名張福桂,於1914年10月22日出生在江西井岡山北麓的永新縣北鄉當邊村一戶農民家庭,父親張青雲,母親湯富娥,家境因時局動蕩而漸貧。張國華很小就在田間勞作,讀了幾年私塾和小學就輟學謀生,童年的苦難經歷鍛造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體魄。張國華幼年正值帝國主義入侵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全國人民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當時,湖南、江西一帶革命運動風起雲涌,共產黨創辦了很多農民夜校,宣傳黨的主張。張國華在永新縣禾水河畔的農民夜校接受教育,為日后堅定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1929年3月,張國華懷著對國家未來的期許,把名字“福桂”改為“國華”,未滿十五歲的他奔赴井岡山參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隊,后該隊伍成為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一部。張國華在紅軍部隊先后當過戰士、司號員、基層連隊指揮員,他作戰英勇,在戰斗中三次負傷,每次都不等傷愈就提前歸隊,投入新的戰斗﹔1930年3月,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12月,張國華參加瑞金“紅軍大學”首期培訓,學習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講授的政治、軍事課程,提高了革命軍人的素養。1934年,張國華任福建汀州教導團政治委員,在江西矮子嶺戰斗中表現出色,榮獲三等紅星獎章。

1934年10月,由於“左”傾冒險主義者的錯誤指揮,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撤離根據地,時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六團總支部書記的張國華,踏上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之路。1935年6月,在翻越險峻的夾金山時,為鼓舞紅軍戰士們的士氣,張國華口佔一首“天空飛鳥絕,群山獸跡滅,紅色英雄漢,飛步碎冰雪。”詩句,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其后,紅軍進入沼澤密布的茫茫草地,張國華所在的部隊經歷了飢寒交迫、艱難困苦、時常要投入作戰的行軍歷程。張國華在長征中先后參加了包座戰役、突破臘子口等多次戰斗。經過長征洗禮,青年張國華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1936年10月,各路紅軍會師陝北后,東渡黃河上前線,張國華任紅軍河東抗日游擊支隊政治部主任,在戰火硝煙中奮戰不息,特別是在孤懸敵后的武裝斗爭中,歷經磨難,堅韌不拔,忠於革命忠於黨,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貴品格。

1937年3月到8月,張國華入陝北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聆聽了毛澤東主席講授的《戰略學》、《矛盾論》、《實踐論》等理論課。抗大的學習生活,成為張國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他在此汲取了寶貴的經驗、提高了理論素養。1937年8月,張國華抗大畢業后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戰士劇社社長。他率領宣傳隊活躍在山西前線的廣大城鎮鄉村,宣傳群眾、發動群眾,激勵民心,鼓舞士氣,顯示出較強的工作魄力和領導才能,很快就調任一一五師直屬政治處主任。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全國軍民奮起抗戰。1938年,八路軍挺進敵后抗日戰場,張國華隨一一五師率部縱橫於晉冀魯豫廣大地區,面對日偽頑的瘋狂進攻,勇猛奮擊,屢建戰功。張國華在建立運西抗日根據地、鄄北抗日根據地和領導魯西抗日根據地的戰斗和工作中迅速成長,成為獨擋一面的軍政干部,先后擔任了八路軍一一五師黃河支隊政治委員、一一五師教導第四旅政治委員、中共冀魯豫區第九(直南豫北)地委書記和第九(直南豫北)軍分區政治委員等軍政職務。

抗日戰爭勝利后,上級委派張國華在豫皖蘇三省樞紐地區領導建立新的豫皖蘇根據地,任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張國華作為該根據地主要負責人,率領全區軍民在兩年又三個月的戰斗歷程中,開辟了沙南、泛西、淮上等地區,將三個分區發展到八個分區,建立和鞏固了三省之交的解放區,全區武裝由最初的1.4萬人發展到7.7萬人,配合陳粟大軍經略華東和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作戰,同時,提供了大量兵源、軍需和支前民工,為第二、第三野戰軍會師中原,勝利進行淮海戰役做出了特殊貢獻,在解放戰爭的史冊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在這一時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張國華團結帶領豫皖蘇黨政軍民建立人民政權,實行土地改革,組織財經活動,開展統戰工作,整固各級武裝,連續粉碎敵人優勢兵力的“拉網清剿”,鞏固發展了豫皖蘇解放區,不斷壯大了人民軍隊的力量。在戎馬倥傯之中,張國華還動員吸收大批知識分子參軍,后解放軍接管南京等大城市時,豫皖蘇部隊輸送的文化干部就有幾千人,劉伯承聞之,把張國華叫做“地主”,以夸其部隊人才眾多。

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根據毛澤東主席“解放全中國”的號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統一整編,張國華任第二野戰軍十八軍軍長,率部參加渡江戰役、衡寶戰役、貴陽和成都戰役等,從中原腹地一直打到大西南。1949年7月底,張國華率十八軍向江西開進,解放永新。當地群眾奔走相告,解放軍部隊的軍長就是當年上井岡山當了紅軍的張國華。在江西期間,張國華為部隊籌集給養時巧遇多年未見的父母,在當地傳為佳話。解放戰爭時期,張國華率領的部隊作戰勇猛、攻防兼備、講政治、顧大局,多次受到各路大軍領導的贊揚。新中國成立后,張國華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49年底,正當十八軍參加完成都戰役、安家川南的時候,毛主席、黨中央從戰略全局著眼,做出決策派部隊解放西藏、經營西藏,經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具體籌謀,中央批准由西南局、西南軍區負責進軍西藏事宜。劉伯承、鄧小平反復研究后報中央,確定由軍政能力俱全的張國華率領十八軍擔負和平解放西藏的歷史重任。從此,張國華就與西藏革命和建設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1950年1月,張國華等十八軍師以上干部到重慶面見劉鄧首長領受了進藏任務。其后,張國華既是進藏部隊的主要負責人,又是經營西藏的工委書記,軍隊地方、前方后方,幾副重擔一起挑。從駐守川南到進軍西藏,對於從“天府之國”進藏部隊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極為艱難的選擇。受領進軍西藏任務之初,全軍干部戰士的思想波動較大,一時難以轉過彎來。張國華、譚冠三等十八軍主要領導親自到各部做思想動員工作。張國華擲地有聲地說:“這次進軍西藏,不只是解放一個省會,而是解放全西藏,完成祖國大陸統一大業!”經過一系列的政治學習和思想動員,指戰員們紛紛寫決心書,個人和單位舉行挑戰應戰,出現了人人爭取進軍西藏,個個單位落實進軍准備的熱潮。與此同時,十八軍組建了政研室,先后向中央提供了大量決策參考資料以及若干政策建議。1950年3月,張國華在十八軍慶功祝捷、授勛頒獎、進軍西藏誓師大會上發出誓言:一定要把五星紅旗插到喜馬拉雅山上!

在帝國主義的挑撥與策動下,西藏地方當局置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真誠努力於不顧,陳兵金沙江畔,妄圖以武力阻止西藏的解放。為實現中央以打促和、以打促談的戰略意圖,1950年10月,張國華指揮十八軍前指所部與兄弟部隊實施了昌都戰役,打開了解放西藏的大門。昌都戰役后,張國華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的身份,參加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的和平談判,見証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的簽訂。協議簽訂的當天下午,毛主席接見了張國華並作了長時間談話,這次談話中毛主席親切地稱張國華為“井岡山”,指示進藏黨政軍的工作要“慎重穩進”。之后,張國華率部由川西出發踏上了西進的征途,進軍途中他的大女兒小難病逝,成為進藏部隊中的第一個犧牲者﹔張國華以革命事業為重,繼續與指戰員們一起爬雪山,涉激流,風餐露宿,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克服了高原缺氧、飢餓寒冷等各種困難,於1951年10月24日抵達拉薩。張國華到拉薩后,征塵未洗,馬不停蹄,即開展統戰和影響群眾工作。前后兩年,進藏各路部隊克服種種險阻,陸續進駐到西藏各邊防要地,完成了統一祖國大陸的歷史使命。

西藏和平解放后,張國華等西藏工委一班人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慎重穩進”、“經營西藏”的方針,執行維護《十七條協議》,模范地遵守和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張國華率部隊到達拉薩后,面對進藏部隊后勤補給出現的嚴重困難,以及分裂主義分子的干擾破壞等嚴峻形勢,按照毛主席“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與譚冠三等部隊領導一起率部開展大規模的開荒生產運動,創辦“八一”、“七一”農場,豐收的糧食蔬菜不但保証了部隊的部分供給,還支援了地方,挫敗了西藏上層反動分子“把解放軍餓跑趕走”等系列分裂祖國、搞“西藏獨立”的險惡圖謀。

毛澤東主席於1950年初提出“入藏軍隊可定為三年一換,以勵士氣”。張國華認識到進軍西藏、經營西藏任務的艱巨復雜,在進藏途中的甘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長期建設西藏要作為黨的基本方針和長期任務”的建議。進藏之后,在張國華、譚冠三等工委領導的倡議下,駐藏部隊和地方工作人員向毛主席、黨中央表決心要扎根邊疆,在思想認識上實現了從“三年一換”到“長期建藏”的飛躍,體現了“邊疆為家”革命堅定性的升華。張國華等老一輩革命者將“長期建藏、邊疆為家”融入到“老西藏精神”之中,成為這個精神的靈魂部分。從此,一批批內地和西藏本地的優秀兒女扎根西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在“老西藏精神”的激勵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奉獻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西藏上層反動分子為阻撓人民解放軍執行和維護《十七條協議》,明裡暗裡施展陰謀,趁解放軍剛進入拉薩立足未穩,拼湊起偽“人民會議”,公然沖擊中央代表駐地,公開反對《十七條協議》,要求撤走人民解放軍。張經武、張國華等西藏工委領導執行中央決策,堅定沉著地與分裂主義分子展開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迫使西藏地方政府宣布偽“人民會議”非法,予以取締,並撤銷了兩司曹職務,取得了斗爭的勝利,在政治上沉重地打擊了西藏上層反動勢力,有力地支持了西藏愛國力量,使許多中間人士向愛國力量靠攏,擁護支持解放軍。通過與分裂勢力斗智斗勇,進藏軍政機關爭取到了有利的工作條件,形成了數年相對穩定的西藏局勢,為貫徹《十七條協議》和開展各項工作創造了有利的氛圍與環境。

和平解放時,西藏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不僅嚴重遲滯著西藏的發展,也給西藏軍民建設新西藏造成巨大困難。張國華率領全軍指戰員堅決執行毛主席提出的“一面進軍,一面修路”和“為了幫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筑路”的指示,在進軍西藏的同時承擔起修筑公路的重任。經過西南、西北兩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十余萬軍民通過兩年極其艱苦的奮戰,康藏、青藏公路通車,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張國華、譚冠三、范明、慕生忠等率領西藏軍民在筑路中,鑄造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康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車,對推動西藏實現社會制度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鞏固西南邊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兩條公路通車,基本解決了駐藏部隊和工作人員糧食物資補給供應短缺和交通運輸困難問題,使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徹底在西藏站穩了腳跟,“兩路”也成為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在執行維護《十七條協議》的那段艱難困苦的歲月裡,張國華等西藏工委領導帶頭開展統戰和影響群眾工作。他和工委其他領導多次登門與西藏上層人士溝通交流,講解黨的方針政策,申明解放軍的紀律,共勉執行維護好《十七條協議》﹔進藏軍政人員幫助群眾生產勞動、修橋補路、改善貿易、發放農牧生產工具和無息農牧業貸款、免費送醫送藥、模范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群眾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舉動,深深地影響了廣大群眾,也在多方面教育和影響了西藏上層進步人士。1954年7月17日,江孜遭受特大洪水,170多個村庄被淹,受災群眾3萬余人。張國華立即指示駐江孜部隊和江孜分工委機關工作人員要全力救災,號召駐藏部隊、軍政機關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節衣縮食救濟災民,幫助災后重建。無數次艱苦細致的工作,爭取了人心,擴大了黨的影響。在執行維護《十七條協議》的過程中,西藏人民看了八年比了八年,日益認識到共產黨、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質,認識到共產黨、中央人民政府與三大領主有天壤之別。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和解放軍在西藏廣大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群眾思想認識上的飛躍,成為后來推動西藏社會變革的巨大動力。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進藏軍地機關先后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西藏軍區,並按照協議組建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張國華先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第一副書記、西藏軍區(二級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書記、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副主任委員,發揮了主要領導作用。歷經千難,輝業初成,共產黨、解放軍在西藏站穩了腳跟,實現了中央既定的目標任務。

《十七條協議》明確規定了西藏社會的改革事宜,但是西藏反動上層集團企圖要永遠保持封建農奴制度,從根本上反對進行任何改革。隨著黨和人民軍隊在群眾中的影響不斷擴大加深,上層反動分子惶恐不安,不斷策動局部叛亂。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公然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了旨在謀求西藏獨立、分裂祖國和維護西藏舊制度的全面武裝叛亂。遵照中央決定,張國華由內地返回西藏,擔任平息西藏地方武裝叛亂的總指揮,主持擬定了后經中央批准的關於平叛改革的十三項政策,直接指揮平叛戰斗,創造性地摸索出高原地區對叛亂武裝的作戰方法,將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發動群眾結合起來,軍地工作多管齊下,完成了平叛任務,為西藏社會大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按照中央“邊平叛邊改革”的決策部署,張國華一肩挑起平息叛亂和民主改革兩副擔子。平叛戰斗順利推進,張國華等西藏工委領導帶領西藏各族人民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從1959年到1960年4月,他先后主持制定了《關於當前在平叛工作中幾個政策問題的決定》、《西藏地區減租減息辦法》、《關於西藏地區土地制度改革的實施辦法》、《關於牧工牧主兩利政策實施辦法》等政策﹔主持開展了“三反雙減”、“三反兩利”、“三反三算”,以及劃分農村階級、分配土地、贖買未參叛農奴主(包括寺廟上層人士)生產資料等工作,有力推進了民主改革。到1961年底,西藏城鎮、農牧區、寺廟和邊境部分地區的民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陸續建立了基層人民政權。民主改革是西藏歷史上的一次最深刻、最徹底的社會變革,摧毀了延續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獲得翻身解放,成為國家和西藏地方的主人,獲得了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和自由。民主改革實現了西藏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跨越,開創了西藏社會新紀元。在這場偉大的變革中,張國華做了大量工作,抱病奔忙,嘔心瀝血,功不可沒。

自古以來,中印兩國人民之間就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隨著近代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擴張,中印之間出現了裂痕。1914年3月,在西姆拉會議期間英印代表背地裡炮制的“麥克馬洪線”,將中國藏南地區9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劃入英佔印度版圖,這個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從來沒有被歷屆中央政府承認。1947年印度獨立后,繼續推行舊英印政府的侵略擴張政策。1950年我國政府決定和平解放西藏時,印度政府就曾竭力阻撓,並謀劃向中印傳統習慣線中國一側的蠶食行動。1961年后,印度政府指使印軍不斷在中印邊境挑起軍事沖突,制造流血事件。中國政府本著友好協商精神多次提出和平談判解決邊境爭端建議,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絕。1962年印度政府違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公然推行入侵中國領土的“前進”政策,不斷挑起事端。10月上中旬,印軍悍然在中印邊境全線發動了大規模武裝入侵。10月20日,中國軍隊被迫進行邊境自衛反擊作戰。10月中旬參加中央軍委會議的張國華從北京返回拉薩,立即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對印作戰任務,他以過人的膽略提出和完善作戰方案,報中央軍委得到批准。在反擊作戰中,張國華抱病抵近前線指揮,運籌帷幄,決勝疆場﹔中國邊防部隊捷報頻傳,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贏得了中印邊境的長期穩定,在新中國對外作戰歷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張國華指揮此次作戰的顯赫戰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稱之為軍事政治的勝仗﹔其在高原實施反擊作戰的精彩戰例,也被國內外眾多軍事專家首肯,稱贊張國華為“喜馬拉雅戰神”。

1963年2月19日,張國華向中央軍委匯報自衛作戰情況,將廣大指戰員在戰斗中所展現的堅強革命意志總結為:一不怕苦,從上到下沒有叫苦的﹔二不怕死,前赴后繼,倒下一個馬上有人頂上去。毛澤東主席當即肯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后來毛主席又多次強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並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向全黨全軍發出號召:“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從此,這個口號響徹全黨全軍,並進一步成為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建設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祖國而奮斗的精神動力。

隨著平息叛亂、民主改革、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勝利,張國華等西藏工委領導遵照中央指示,確立了以發展生產為中心的工作方針,妥善處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認真整頓、鞏固和提高互助組,同時大力推動基礎工業、交通運輸、民族手工業、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建設,各級人民政權陸續建立並得到加強鞏固,大批民族干部成長起來,各項社會事業蓬勃興旺,西藏發展進入自和平解放以來的黃金時期。在此間,張國華十分關心民族干部、青年干部和女干部的成長,無論是下鄉調研,還是參加會議,或者到學校視察,都要與他們親切交談,詢問工作和生活情況,勉勵他們學習領會黨的方針政策,學習掌握文化知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貢獻力量。不少的西藏老同志,多年后回憶張國華教育與扶持民族干部的場景,依然十分激動,感念不已。民主改革之后,西藏廣大農奴政治上、經濟上實現了翻身解放,民族干部茁壯成長,上層進步人士更加心向黨,西藏與祖國內地的聯系日益緊密,各個方面的工作邁上了新台階,西藏自治區的成立條件逐步成熟,張國華擔負起自治區籌委會核心領導責任,參與成立西藏自治區的各項准備工作,他夙興夜寐,廢寢忘食,以堅強的毅力克服身體的病痛,按照中央有關精神,研究問題,起草文件,在一起工作的領導同志和身邊的工作人員無不為之感動。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張國華任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政協西藏自治區委員會主席。從此,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力建設團結、富裕、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西藏,與全國各民族人民一起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康庄大道。

1966年5月,全國性的“文革”開始。身為西藏黨政軍主要負責人的張國華,堅決執行中央一系列穩定邊疆的決定和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減輕內亂傷害,努力維護西藏社會局勢的穩定。他在自身受到沖擊的情況下,仍日夜操勞,調解各派群眾組織的矛盾,勸誡內地來藏學生不要干擾部隊工作、指示學生不要到農牧區和邊境串聯,向周恩來總理提出把阿沛•阿旺晉美等上層愛國人士接到北京加以保護,派出部隊守護布達拉宮等文物古跡,報請中央將西藏重點古跡列為國務院文物保護單位等,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下為西藏穩定盡職盡責﹔同時繼續推動西藏各項工作,致力於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強國防和邊境地區建設,使西藏工作在曲折中前進。因積勞成疾,張國華進軍西藏時患上的心臟病復發,在周恩來總理的敦促下到北京治病。張國華從接受進藏任務到“文革”初期調出西藏,共十七年,是他在一個地區、一個崗位上連續工作時間最長和成就最輝煌的時期。

1967年后,張國華先后任成都軍區第一政委、成都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四川省革委會主任,全面負責軍地工作。在四川派性斗爭激烈、生產困難、社會動蕩的艱難形勢下,張國華力撐危局,以極大的耐心和魄力,在消除派性、平息武斗、恢復生產、緩和局勢、支調糧油保障北京、上海的供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張國華繼續為中央處理西藏問題獻力,表現出大局意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受到毛主席的表揚,在接見中多次親切稱呼張國華為“井岡山”,彰顯其革命精神。

“文革”混亂的局面,使得張國華在舉步維艱的環境中要處理大量棘手事務,日夜無休,他的高血壓、冠心病、支氣管炎等病症反復發作,但他仍為黨和人民忘我地工作。1972年2月20日,張國華主持會議正在作講話時,心臟病突發,倒在會場上。周恩來總理得知后立即指示派專家組成醫療組趕赴成都搶救,但終未挽回張國華的生命。2月21日,張國華與世長辭,年僅58歲。張國華逝世后,周恩來總理在重大國事活動中專門抽出時間,親往北京西郊機場迎接張國華骨灰,含淚嘆惜:“中央正要用他的時候,他卻過早走了”。毛澤東主席對張國華的逝世深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會議安排接見活動時感嘆:“再也見不到張國華了!”

張國華奮斗一生,南征北戰,一步步成長為軍事政治俱全的開國將軍,主政一方的黨政軍領導,為中國革命特別是為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建功卓著。張國華等革命先輩的不朽勛業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西藏各族人民永遠懷念他!

張國華離開我們四十多年了。在紀念他100周年誕辰之際,我們欣喜地看到,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多年來,各個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西藏黨政軍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重要戰略思想,不斷將西藏工作推上新台階。習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指出:“西藏工作條件艱苦、任務繁重,許多干部在西藏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種崇高精神境界和無私奉獻精神,黨和政府不會忘記,各族群眾不會忘記。”習總書記深切關懷的話語,體現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對張國華等老一輩解放西藏、經營西藏的歷史功勛的充分肯定。撫今追昔,感念德惠,如高天流雲,似青山綠水,張國華等老一輩解放西藏、經營西藏的偉績永在,其功化之隆,澤垂后世!

黨的十八大號召全黨“學習黨的歷史”,習近平等中央領導也多次在講話中作出了“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等重要論述。我們紀念張國華誕辰100周年,追憶他忠於黨的事業,鞠躬盡瘁為人民的非凡業績,學習他堅定信念不動搖,扎根邊疆,長期建藏的高尚情操。我們要以老一輩為榜樣,響應中央號召,更好地學習黨史國史、加深對國情區情的認識,不斷增強做好西藏工作的自覺性,大力推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繼續前進。

忠誠感天地,浩氣行萬裡,張國華奮斗一生的精神集中體現為“老西藏精神”。這種精神從《共產黨宣言》的崇高信仰走來,從南湖紅船的革命理想走來,從井岡山的燎原星火走來,從長征路上的嘹亮戰歌走來,從延安的堅定信念走來,從西柏坡的庄嚴宣示走來。張國華等老一輩締造的“老西藏精神”,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永恆的支撐,是我們辦好西藏事情不竭的動力。張國華等老一輩的英雄事跡和高尚風范,激勵著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繼續鍛造和豐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長期建藏,邊疆為家,大力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建設富裕、和諧、幸福、法治、文明、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西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