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致禮國慶詩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0-27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

陳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將領,也是我黨我國的重要領導同志,還是一位頗有造詣的詩人。他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對國慶之日,當然有著特殊的情感。在他生前,曾寫出多首歌贊國慶日的詩作,以表達慶賀或矚望未來之情。內中情感的深切,非一般詩歌作者所能企及。這裡,我們擇選陳毅元帥在國慶日或國慶期間所作部分詩歌,來看看這位開國元帥是怎樣表達自己國慶情懷的。

《開國小言》

1949年10月1日,陳毅參加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在毛澤東升起國旗,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舉行了閱兵式后,陳毅在天安門城樓即興賦詩一組《開國小言》:

天安門上望,城下人如海。

舉頭紅五星,共慶山河改。

天安門上望,京闕煥新採。

億眾大革命,流血三十載。

天安門上望,紅旗翻作海。

萬歲涌潮來,軍民真主宰。

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

群英共檢閱,盛業開萬代。

人民慶開國,宇內浸狂歡,

幽燕秋花發,從此歲不寒。

革命久從戎,順利不自期。

盛典今眼見,此生信不虛。

奇景要大作,開國待雅言。

拙句何足數,避席讓群賢。

這組詩作,激蕩情懷固然極為突出,可謙遜之態,通過“開國待雅言”、“避席讓群賢”等句子,同樣表達得格外分明。這是深知開國艱辛、建國不易的將軍的肺腑之言。

《游柏林失不雷河》

1954年,陳毅在參加了天安門的國慶典禮后,又率團去柏林參加了民主德國(東德)成立5周年國慶典禮。在此期間,陳毅作詩多首,其中一首《游柏林失不雷河》(注:失不雷河今譯施普雷河)形制很有特色。此處略加引述:

柏林城外,失不雷河。星期假日,游人雲羅。同志十余,伴我游河。

輕舟直放,白鷗來迎,時起時落,數十成群。左環右繞,毫不畏人……

河水深廣,艨艟輕擲。河岸修整,亦多彎曲。雜花生樹,波光映堤,吸煙釣魚,最稱閑適……

游湖盡興,棄舟穿林。林深樹廣,幽徑縱橫。林盡登山,高塔相迎……樂聲徐起,起舞紛紜。四鄰高歌,歌不知名。

我不知歌,君歌為何?我若能歌,應歌此河。此河此河,曾踞修羅。狂濤興起,人間戰禍。歷史轉捩,人民掌舵。捍衛和平,戰犯萬惡。記取教訓,今當勝昨!

此詩用中國古老的四言詩體,寫作的卻是他國湖光山色,表現了新中國領導人的開放思想,以及兩國共同社會性質形成的認知,慶賀他國國慶,反映的卻是自己的心情。

《有志者事竟成》

1959年,是國慶十周年。陳毅寫出一首歌贊北京大型建筑工程的白話詩《有志者事竟成———建國十周年北京建筑工程巡禮獻辭》,發表在當年10月1日的《人民日報》上。全詩頗長,我們這裡僅略舉數節,以見風貌:

人民大會堂,/真偉大,真輝煌。/隻有人民的大民主,/才產生這樣的大會堂。/看那舊世界的狹窄、衰敗,/它每況愈下,/它不能這樣做,/它也不敢這樣想!

革命博物館與歷史博物館,/聯結成一座巨大的宮殿。/歷史文物展覽,/從仰韶文化起,/直到如今。/全部歷史被一條紅線貫穿著,/就是人民不斷爭取進步,/最后到人民總翻身。

……

我們必將提高到共產主義的水平。/不管帝國主義者如何咒罵,/我們仍然堅決地走群眾路線,/向著強國的目標前進。/你聽,中國的古話多麼動人,/它說:“有志者事竟成!”

此詩對北京十年來的重要建筑給予由衷歌贊。多少年來,中國一直是落后貧窮的形象。此時,這些宏大建筑矗立北京,直觀地充溢了人們的精神自信,使人們看到了實績,看到了希望和發展前景。故此,陳毅也操起了自己並不怎麼熟識的白話詩,大約因為其形式自由,表達更為豐富,可以包含更濃厚的情感吧?

《十年大慶》

除去《有志者事竟成———建國十周年北京建筑工程巡禮獻辭》這首白話長詩,當年10月1日這一天,陳毅參加了首都慶祝建國十周年的大典。在參與閱兵和看了群眾游行后,他再次命筆,作《十年大慶》二首:

(一)天安門

十年喜上天安門,如海旌旗氣象尊。世界面臨大改革,神州手轉莽昆侖。亞非常慶新開國,歐美誰招失業魂?紅遍東方真理在,列寧早已細評論。

(二)長安街

長安大道放光華,東是朝暾西赤霞。

巨廈摩天驚突兀,巧工遍地斗奇葩。

九州躍進新生力,萬國衣冠友誼花。

革命長征第二步,會當宇宙泛仙槎。

對國家的發展和成就,由衷欣喜﹔當然,認為西方已經無處“招魂”,是“夕陽西下”時節,也是基於當時的情勢和宣傳認識局限。

《長城詞》

1961年,是中國外交十分活躍的年份。作為外交部長的陳毅,這一年除去出訪,在國內接待他國友好人士或使節,有時真忙得不可開交。當年國慶期間,與毛澤東、周恩來一起多次會見了外交使節之外,陳毅還陪同參觀游覽。當時來中國訪問,同時慶賀中國國慶的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陛下及夫人,不僅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的會見,還在10月2日,由陳毅陪同,前往八達嶺長城與明定陵、長陵及明十三陵水庫參觀。國慶期間,一邊陪同外國元首,一邊參觀祖國山河,陳毅的感慨,自是與眾不同。他隨即寫下二首《長城詞》,表達這種自信、自豪的心情:

(一)

八達嶺上望天渺,長城逶迤萬峰小,如此江山真美好。

革命真有千般巧,各族人民團結了,瀚海戈壁將變寶。

(二)

此地屢見血殷紅,登臨憑吊感慨中,陰霾盡消見碧空。

青山到處有牧童,羊群卷地白蒙蒙,聽他歌唱《東方紅》。

革命者的詩詞,總能從尋常事物、景物,見出宏大歷史演進步履,從細微處體會人們在時代中的作用。

《感事》

1964年國慶期間,社會主義陣營連續發生兩件重要事件:一是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突然下台﹔另一件是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很快,身居要職的陳毅寫出一首《感事》:

歷歷眼前事,/突兀上下台。/爆炸天不墜,/造孽地難埋。/為群榮雁奴,/作倀恥鶴媒。/歷史最公正,/判決終到來。

國慶十五周,/萬國冠蓋來。/豐盈皆大喜,/毀謗等塵埃。/科學尖端上,/文藝革命排。/世界臨變革,/中國大風雷。

中國老一代革命者,精神上總是充滿理想主義激情,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他們都是積極樂觀,永不言退,永不言敗的。

《題西山紅葉》

1966年,是中國“文革”動蕩開始之年。雖然當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依然召開慶祝國慶大會,可整個社會的氣息不同了。在這樣的“氣壓”下,陳毅寫出了數首堪稱絕唱的展示心境之作《題西山紅葉》:

西山紅葉好,霜重色逾濃。

革命亦如此,斗爭見英雄。

紅葉遍西山,紅於二月花。

四圍有青綠,抗暴共一家。

伸手摘紅葉,我取紅透底。

淺紅與灰紅,棄之我不取。

書中夾紅葉,紅葉顏色好。

諸君隔年看,真紅不枯槁。

紅葉落塵埃,莫謂紅絕矣。

明春花再發,萬紅與千紫。

……

這一組詩作,寫於狂風暴雨的“文革”之中。其中理想的高貴追求,通過“紅葉”的意象,多側面地呈現出來。意志之堅定,精神之豪邁,難能可貴。沒有長久而豐富的革命歷練,決然不能在此時寫出如此“大氣”之詩。

《放言五首》

陳毅再次做國慶詩,是在他即將辭世的1971年。當年林彪及家人出逃,在溫都爾汗摔死。10月1日國慶節前夕,中央傳達了這個消息。大病中的陳毅獲知之后,翻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作《放言五首》,讓夫人抄錄下來,並交兒女們閱讀以獲得啟示。這裡我們依據《陳毅年譜》(人民出版社)試錄其中一首,來看看其中包含的歷史認知信息: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該詩通過多個例子,說明要認識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是需要相當長時間嚴峻考驗的。這在當時自然暗指對林彪其人的認識,可在今天仍然包含有對認識事物,認識人必須要有長期性的啟示。

不久后的1972年元月,一代元勛陳毅逝世。國慶之日,再也讀不到他那健朗、明亮的詩作。

(楊建民 作者系陝西省漢中市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