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八路軍三五九旅為什麼要南下?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1-02   
分享到 :

1944年11月,八路軍三五九旅主力一部奉命組成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在司令員王震和政治委員王首道等率領下,從延安出發,經過長期浴血奮戰,於翌年8月下旬抵達粵北地區南雄附近。后由於國內形勢急劇變化,部隊又奉命北返,於10月初到達鄂豫皖區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並進入五師戰斗序列。

三五九旅南下,是根據當時抗日戰爭形勢發展作出的決定。1944年春夏,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潰敗,造成了大片敵后真空地帶。為抓住有利時機,毛澤東及時做出“縮小敵佔區,擴大解放區”的戰略決策,決定在盡量不同國民黨軍正面沖突的情況下,奪取中原並向南發展,造成控制平漢、粵漢南北大動脈的有利態勢,以溝通華北、華中和華南。其中一項戰略部署就是進軍華南。在毛澤東主持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上討論了三五九旅主力南征的區域和組織機構等問題,決定該部在湖南湘水和資水之間以衡山為中心建立根據地﹔雖然后來對具體地點的選定有所改動,但南進戰略目標卻未曾變化。

南下支隊於1944年11月9日從延安出發,1945年1月27日進抵湖北大悟山與新四軍第五師領導機關會師。接著於2月中旬渡過長江經過一系列的斗爭,至5月,成立了湘鄂贛邊區臨時黨委、行署和湘鄂贛軍區。8月中旬,南下支隊為執行毛澤東關於“在粵北、湘南創立五嶺根據地”的指示,沿途迎擊敵頑軍,渡河搶險,忍飢挨餓,抵達湘粵邊境,但由於日本投降,國民黨第七、九戰區余漢謀和薛岳部即在湘贛粵邊境嚴密布防,妄圖從三面包抄夾擊,將我消滅。為擺脫強大敵軍的包圍,部隊迅速轉移至湘南桂東以西的八面山地區。8月下旬進行八面山突圍戰,進入粵北,擬與中共廣東部隊會師。

由於日本投降,國民黨全力對付我軍,原擬在湘粵邊創建根據地與東江縱隊會合的設想已不可能實現。如毅然北返,避開頑軍優勢兵力,避免內戰,即可變不利為有利,化被動為主動。經請示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同意,於9月中旬北返,10月上旬在禮山與新四軍第五師再次會師。

南下支隊在其經過的地方,適時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一路上,向人民廣泛宣傳了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將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后抗戰的英勇業績和抗日根據地人民的自由民主生活的真實情況,告訴了淪陷區廣大人民。還將中共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主張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作了廣泛宣傳。日本投降后,又及時地宣傳了黨的和平、民主、團結的主張。這對提高淪陷區人民的抗日愛國熱情,認清國民黨的反動面目,起了重要作用。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