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共七大將團結確定為全國代表大會的方針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是第一次?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2-22   
分享到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預備會議上的報告中說:“我們大會的方針是什麼呢?應該是:團結一致,爭取勝利。簡單講,就是一個團結,一個勝利。勝利是指我們的目標,團結是指我們的陣線,我們的隊伍。”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將團結確定為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方針,七大是第一次。這在當時有它的特別意義。

將團結作為七大的工作方針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的總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內出現了一些錯誤傾向,尤其是“左”傾錯誤,給革命事業帶來嚴重損失。直到遵義會議確立了新的中央領導后,才結束了“左”傾錯誤路線在中央的統治,實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但在當時並沒有對兩條路線的斗爭作出總結。這個任務是由1942年開始的整風運動和中共中央做出關於歷史問題的決議來完成的。在整風期間,在黨的高級干部學習黨內兩條路線斗爭的歷史、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開展了嚴肅的、認真的、坦誠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犯錯誤的同志都程度不同地認識和檢討了自己的錯誤。七大開幕前夕,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達到了全黨特別是黨的領導核心和高級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這是實現全黨團結的重要基礎。按照毛澤東提出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和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到七大就應當著重強調團結,達到團結的目的。因此,七大應該而且完全可能把團結作為大會的方針提出來,在新的基礎上實現全黨的團結。

將團結作為七大的工作方針是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七大面臨著革命發展的一個新的形勢,這就是中國共產黨要領導全國人民去爭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一個新中國。這是一個非常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沒有全黨的團結,沒有全國人民的團結,要達到這個目標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在1943年5月26日關於共產國際解散的講話中曾指出:“有兩種團結是絕對必要的:一種是黨內的團結﹔一種是黨同人民的團結。這些就是戰勝艱難環境的無價之寶,全黨同志必須珍愛這兩個無價之寶。”又說:“隻有經過共產黨的團結,才能達到全階級和全民族的團結,隻有經過全階級全民族的團結,才能戰勝敵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務”。七大提出的團結方針,為奪取勝利提供了極重要的保証。

團結的方針最生動地體現在中央委員會的選舉上。一是對犯過路線錯誤但已承認錯誤並決心改正錯誤的同志。以毛澤東為首的七大主席團提出的正式中央委員候選名單中,李立三、王明都名列其中。由於毛澤東的耐心說服,李立三、王明當選為中央委員。王稼祥落選后,在即將進行中央候補委員選舉的時候,毛澤東再次講話,他說,王稼祥犯過路線錯誤,但是希望大家選他,因為他在黨的歷史上是有功的。這樣,王稼祥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二是照顧“山頭”。照顧“山頭”,就是承認當時中國革命發展的實際情況。關於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的人數,有人主張少而精。毛澤東說,要照顧到犯過錯誤的同志,要照顧到“山頭”,太精了就會脫離群眾。因此,他向大會建議的是中央委員會由70人左右組成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方案,是一個可以照顧到各個方面的方案。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的選舉上,表現了毛澤東作為全黨眾望所歸的領袖和偉大戰略家的寬闊胸懷、恢弘氣度與遠見卓識,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黨,一個不可戰勝的黨。

七大確定了團結的方針,很好地貫徹了這個方針。毛澤東稱贊七大是團結的模范。他曾經指出,團結的傳統是使黨興旺的傳統,是使革命勝利的傳統。我們應當發揚這個傳統。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