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2-22   
分享到 :

在德國法西斯面臨徹底覆滅和中國抗戰接近勝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召開。

七大制定了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為了建立新中國,當時重要而迫切的任務是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大會擬定了建立聯合政府的具體步驟,制定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綱領,提出了實現中國工業化的宏偉任務。大會宣布要讓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並把能否解放、發展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政黨政策的根本標准。

七大總結歷史經驗,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強調三大作風是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堅持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對實現黨的政治任務和組織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著重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就是我們制定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是黨總結中國近代特別是建黨以來經驗作出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決策。中國革命需要馬列主義的指導,但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進行革命,必然遇到許多特殊的復雜問題,靠背誦馬列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是不行的,必須根據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把馬列主義推向前進。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掌握實事求是這個馬列主義的真諦,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的實際,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和科學體系。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概括為九個方面:關於現代世界情況和中國國情的科學分析﹔關於新民主主義的理論與政策﹔關於解放農民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統一戰線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戰爭的理論與政策﹔關於革命根據地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理論與政策﹔關於建設黨的理論與政策﹔關於文化的理論與政策等。

七大選出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委員會,是一個具有很高威信、能夠團結全黨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

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全國代表大會。它在革命面臨新的重大轉變的關鍵時刻,對全黨給予及時正確的指導,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大會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對於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使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統一。七大生動地全面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質。它通過的黨的政治路線、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表明黨代表著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証。大會以后,全黨緊密團結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貫徹七大路線,去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