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歷史需要不斷重新觀察

作者:汪朝光    發布時間:2014-12-2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199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是由胡喬木先生創意督導,胡繩先生擔綱主編,集中共歷史研究諸學者名家之力而成,既有高度權威性又有一定普及性的黨史讀本,並以其“陳言大去,新意迭見”,不僅在當時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好評,而且一印再印,即便是在20多年過去之后的今天,也仍然是廣大讀者願讀愛讀的黨史讀本。在當下時興的網絡空間“豆瓣讀書”中,這本書被給出了近8分的高評價,其中有個評價說:這是目前最好的黨史,注意,不是之一。可見這本書的影響力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也是一本優秀的歷史著作通常所應具有的品格。

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出版20余年后的今天,由這本書的主要作者之一金沖及先生根據當年筆記記錄整理出版的《一本書的歷史——胡喬木、胡繩談〈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披露了在這本書的編寫過程中胡喬木的多次談話概要,尤其是他對於中共黨史編寫方針和歷史評價方面的諸多看法,極具啟示意義。如金沖及先生所言:胡喬木“始終極為關心這本書的寫作”﹔他“是公認的中共黨史研究的大師。他們是黨的歷史中許多重要事件的親歷者,又長期領導黨史研究工作,有著很高的理論思維能力,在隨便談話中也往往能對黨史說出一些常人沒有想到的重要看法,可以啟發人們去思考。”

那麼,胡喬木對於《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的寫作,究竟起到了怎樣重要的作用呢?

作為資深政治家,又是中共黨史研究最初的開拓者,胡喬木對於《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寫作的關注,更多地表現在那些提綱挈領、要言不煩的指導性言論中,其中他著重強調、反復強調的就是“新意”。諸如:“要使人看了覺得有新意”﹔“要走出一條新的路子”﹔“一定要有新的,過去沒有著重講述的,甚至忽略的,而現在需要解釋、說明、強調的內容。”關於“新意”,他還有較長的一段言說:“老說那些說過多少遍的話,讀者不會有興趣,我們也沒有興趣。我們在觀察歷史,歷史需要不斷重新觀察,每次觀察要有新的內容。歷史是非常豐富的,可以從許多角度來觀察。人們的思想也不會像我們現在想的那麼簡單的幾條。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社會生活是復雜的,要宣傳黨的七十年,就要看到它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不是老一套,重播一遍,要確實說出些新東西。”

胡喬木強調中共黨史的研究要有“新意”,看似科學研究的常識,其實細究起來,還真不是那樣簡單。中共黨史研究,可以說是主流學科,但是,黨史研究的定位,因為種種歷史的、現實的、政治的、其它的原因,又未必是那麼明確的。不少黨史研究者,習慣於從黨的決議和文件出發詮釋黨的歷史,結果便使得一些黨史論著,或者是陳陳相因,了無新意,或者是朝三暮四,應時而變,也就成了胡喬木所言,不要說“讀者不會有興趣”,就連黨史研究者包括胡喬木這樣的黨史研究領導者“也沒有興趣”。於此可知,胡喬木對於作為科學的歷史研究的本質不能不說是了然於胸的。

既然如此,那什麼才是胡喬木心目中的黨史“新意”呢?

胡喬木在有關《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的寫作談話中,在認清黨史工作戰斗性的前提下,特別強調的是,“要加強黨史工作的科學性”﹔提出“我們需要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科學的論証,來闡明有關我們黨的歷史各種根本的問題”。因此,在他對黨史的評價,尤其是對1949年以后黨史的評價中,那些被認為是不太好寫,有些“敏感”的問題,胡喬木卻並不避諱,直白道來,言談確實頗具“新意”。例如,他明確提出,“‘合作化高潮’不宜用肯定的口氣來講,這是人為的高潮”﹔“如果這可以肯定,歷史就是任意的。”“1957年以前,毛主席工作裡的任意性、工作指導中的任意性,已經表現出來了。講集體領導,很難說。”這樣的認識,與那些墨守成規之見相比,應該說確有其高明之處。

胡喬木對於黨史“新意”的理解,更多地可以從他對“極左”思潮和“文革”的態度反映出來。在有關《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寫作的談話中,胡喬木對“極左”思潮和“文革”持強烈的否定立場和批判態度。他認為,中共歷史中“左”的傾向具有“歷史的、盲目的慣性”,“對20年的‘左傾’要認真批評”。在這樣的認識指導下,胡喬木親自動筆,對這本書的初稿提出了不少頗具意義的修改意見。例如,書中原稿有這樣的表述:“文革”造成更加廣泛的階級斗爭擴大化的迷霧。胡喬木批注說:“文革”不能稱為階級斗爭擴大化,因為這斗爭本身是捏造出來的。書稿據此修改為:“文革”造成到處都有階級斗爭的緊張空氣。書稿中另一處的表述是:“文革”不是不可避免的。胡喬木認為:這樣的表述“太軟弱了,應該說這是完全錯誤的”。他特別強調說:“錯誤是深刻的,就要深刻地寫,不要讓讀者感到我們在維護,不敢接觸。”所以,胡繩認為,胡喬木“貫穿在這些修改意見中的根本精神就是,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聯系到那個特定的年代,不能不說,胡喬木對黨史要去陳言、有新意的突出強調,對於這本書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胡喬木對於黨史研究“新意”的理解,不僅表現在寫作指導思想和具體內容方面,也包括對於寫作方法甚而是文字表達的重視。他提出,寫書的思路和條理要清楚,不能“吞吞吐吐,躲躲閃閃”﹔“不能像講課那樣,講一堂,灌一堂”。通俗地說,就是論著作者的觀點和看法要明確,但是,觀點和看法的表達要留有余地,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避免一種硬邦邦的強逼人接受的感覺”﹔“要寫得讓那些對黨史沒有多少興趣的普通讀者,讀了也有所收獲”﹔“使得黨史不拒人於千裡之外。你可以不是共產主義者,照樣可以看得津津有味。”胡喬木身體力行,他為《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所寫的題記,簡潔利落,流暢可讀,很不像是我們慣常所見的那些正襟危坐的皇皇之作,充分表達了他的這種寫作態度。所以,著名的文史大家錢鐘書先生稱胡喬木的這篇《題記》寫得“思維縝密,詞章考究”。

胡喬木先生是革命家和政治家,然而,從他的黨史研究談話中,我們也可以領會他所具有的學者或文人的深厚底色以及他以歷史過來人身份的深入思考,這或許也是他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領導者的成功之處。那麼,現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領導者和研究者,是不是也可以從胡喬木當年的談話中,體會一些作為科學研究的應有之道呢?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