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初期的作戰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2-29   
分享到 :

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倚恃其軍隊在數量和武器裝備方面的優勢,企圖速戰速決,消滅全部人民武裝力量。為此,他們採取了全面進攻解放區的方針。其兵力部署是:以8個整編師又2個旅,約22萬人,圍攻中原解放區,爾后抽兵會同隴海路及豫北國民黨軍隊進攻晉冀魯豫的魯西南、豫北解放區﹔以胡宗南部6個旅在閻錫山部配合下進攻晉冀魯豫的晉南解放區﹔以31個旅約27萬人進攻蘇皖解放區﹔以27個旅約19萬余人進攻山東解放區﹔以38個師(旅)約26萬人,進攻晉察冀、晉綏解放區﹔以7個軍23個師(旅)約25萬人,監視東北的人民軍隊﹔以19個旅約15.5萬人,繼續包圍並准備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以9個旅7.5萬人,進攻廣東各游擊區及海南島的解放區。國民黨的戰略企圖是:迅速殲滅關內人民軍隊主力,恢復津浦、平漢交通,安定江南,確保華北﹔爾后再轉用兵力解決東北問題。

為了在半年左右爭取自衛戰爭的勝利,恢復國內和平,1946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軍委除部署中原軍區部隊立即突圍外,多次與各戰略區負責人進行磋商,確定:在南線首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然后以晉冀魯豫、山東、華中三支野戰軍進擊津浦路徐州、浦口段及其兩側廣大地區,尋殲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在北線以晉察冀、晉綏兩軍區部隊於半年左右奪取三路(同蒲路、平漢路北段和正太路)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

戰爭首先在南部戰線的中原解放區展開。中原解放區位於武漢、九江以北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日本投降前,人民軍隊積極發展根據地,縮小淪陷區,使中原解放區擴展到60余縣,形成對戰略要地武漢的包圍態勢。抗戰勝利后,武漢成為國民黨進軍華東、華北、東北的戰略樞紐。國民黨調集20多個師(旅),加緊包圍和蠶食中原解放區,先后侵佔鄂中、襄西、襄南、鄂東、鄂南、豫中、豫西等地區,企圖消滅中原解放軍,掃清通向華東、華北、東北的通道。國民黨軍隊違反國共雙方於1946年5月10日簽訂的關於停止中原地區武裝沖突的《漢口協議》,繼續圍攻、蠶食中原解放區。6月間,中原解放區已被縮小到隻有羅山、光山、商城、經扶(今新縣)、禮山之間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狹小區域內,面積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為了徹底消滅中原解放軍,蔣介石命令鄭州綏靖公署:“決以有力一部扼守高城、棗陽地區,主力索共軍主力,包圍於桐柏、大洪山地區予以殲滅。”台灣“國防部史政局”編印:《戡亂簡史》第1冊,台灣“國防部史政局”1973年版,第72頁。自6月26日拂曉起,國民黨軍隊向黃安以西、經扶以東、孝感以北的中原解放軍陣地大舉進攻,並侵佔鄧店、虎灣等地。

中原解放軍遵照中共中央關於“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毛澤東:《同意中原軍區部隊立即突圍》(1946年6月23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頁。的指示,除留部分地方部隊在原地堅持斗爭,以一個旅偽裝主力向東轉移迷惑國民黨軍隊外,主力分南北兩路於6月26日向西轉移。北路約1.5萬人,在李先念、鄭位三率領下,沖破國民黨軍隊重重截擊合圍,終於到達陝南,同當地游擊隊會合,於8月初成立鄂豫陝軍區,執行創建游擊根據地的任務。其中第三五九旅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繼續北進,於8月底進入陝甘寧解放區。南路約1萬余人,在王樹聲率領下,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進入武當山區,於8月下旬組成鄂西北軍區,執行創建游擊根據地的任務。擔負迷惑和牽制國民黨軍隊任務向東轉移的一個旅,在皮定均指揮下,轉戰20余天,跋涉千裡,進入蘇皖解放區,編入華中野戰軍序列。中原解放軍英勇突圍,完成戰略轉移任務,保存了主力,建立了兩塊根據地,並留下小部分兵力堅持原地斗爭,牽制了國民黨軍隊30個旅的兵力。他們的行動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受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對華東解放區,國民黨軍隊採取由南向北、由西向東逐步壓縮的方針,企圖先侵佔蘇皖解放區,消滅華中解放軍或迫使其北撤,然后在山東地區同華中和山東解放軍決戰,佔領整個山東。華中野戰軍主力3萬余人在粟裕、譚震林指揮下,在蘇中解放區主動迎擊國民黨軍隊12萬人的進攻。從7月中旬到8月下旬,先后在宣(家堡)泰(興)、如(皋)南、海安、李堡、丁(堰)林(梓)、邵伯、如(皋)黃(橋)路等地,接連進行七次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隊一個整編師部、六個旅又五個交通警察大隊,計5萬余人,佔進攻蘇中國民黨軍隊全部兵力的40%以上。蘇中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氣焰,遲滯了它對蘇皖和魯南解放區的進攻,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山東和晉冀魯豫兩軍的作戰,而且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實行內線作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蘇中戰役期間,陳毅指揮山東野戰軍主力在淮北戰場迎擊國民黨軍隊,野戰軍部分兵力及山東軍區武裝則在膠濟路方向作戰,分別殲滅國民黨進犯軍的部分有生力量。從9月初開始,國民黨軍隊加強了淮北戰場的兵力,並自宿遷、睢寧地區南攻,於9月19日佔領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華中野戰軍迅速自蘇中北撤,與山東野戰軍會師,准備投入新的作戰。

截止到10月初,華中和山東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七個旅及其他部隊合計8萬人。

為了配合蘇皖解放軍作戰,並吸引圍追中原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晉冀魯豫解放軍於8月中旬向隴海路徐州至開封段南北出擊,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6萬余人。接著轉至內線,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迎擊由徐州、鄭州向魯西南鉗擊的國民黨軍隊,於9月上旬在定陶地區殲滅由鄭州出犯的國民黨軍隊四個旅約1.7萬人。定陶戰役是繼中原解放軍勝利突圍和華中解放軍取得蘇中大捷之后的又一個重要戰役,它再次証明堅持執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依托解放區實行內線作戰,可以大量殲滅敵人,從而為中央軍委明確確立內線作戰的方針提供了又一個重要依據。在此前后,晉冀魯豫野戰軍陳賡所部還在晉南作戰中取得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諸戰役的勝利,其中的臨浮戰役殲滅胡宗南部號稱“天下第一旅”的整編第一師第一旅。到9月底,晉冀魯豫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5萬余人。

在北部戰線,賀龍、李井泉指揮的晉綏部隊和聶榮臻指揮的晉察冀部隊,於7月至9月中旬先后進行晉北戰役和大同、集寧戰役,攻取朔縣、寧武、繁峙等地,控制同蒲路忻縣(今忻州)以北、大同以南一段,共殲敵2萬人,給國民黨軍隊以很大打擊。但大同久攻不克,在傅作義部自歸綏東犯並佔領集寧后,對大同的圍攻隨之放棄。9月下旬,佔領集寧的傅作義部和北平的孫連仲部沿平綏路東西對進,夾擊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張家口。10月上旬,晉察冀軍區集中主力在平綏路東段的懷來地區反擊由北平西進的國民黨軍隊,殲敵1萬余人,同時在平漢路保定南北地段發動攻勢,殲滅國民黨軍隊8000余人,並於10月11日撤出張家口。

在大同、張家口地區作戰的同時,北平、錦州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對熱南、冀東解放區發動進攻,晉察冀軍區一部在給予敵打擊后主動撤出承德和熱河、冀東解放區的大部城鎮,轉入游擊戰爭。

在東北戰場,東北民主聯軍利用1946年6月休戰以后四個月的間隙,進一步開展剿匪斗爭和創建根據地工作,並加緊部隊的整補訓練,增強了部隊實力。7月7日,中共東北中央局擴大會議通過《東北的形勢和任務》的決議。中共中央經修改后於7月11日批准這個決議。決議總結進軍東北以來九個月的工作,確定東北今后的工作方針是積極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創建包括中小城市和次要鐵路在內的鞏固的農村根據地﹔並規定東北民主聯軍的作戰原則是不在於城市和要點的一時的得失,而在於力求消滅敵人。決議對統一東北地區全黨全軍的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6年7月至10月,是全面內戰爆發的最初四個月,在軍事上稱作“戰爭初期”,它對戰爭的指導者判斷戰爭的發展趨勢,以及確定如何繼續指導這場戰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四個月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32個旅,連同非正規軍在內,共約30萬人。人民解放軍損失約12萬余人,但由於補充俘虜、組織傷愈歸隊,再加上動員解放區翻身農民參軍,兵力已上升到137萬人。在這四個月中,國民黨軍隊佔領了解放區縣以上城市153座,其中包括張家口、淮陰、菏澤、集寧、承德、安東(今丹東)這樣一些解放區的中心城市。解放軍方面,則收復和攻佔了48座縣城,得失相較,解放區損失105座城市。一方得地失人,另一方失地得人,戰爭的形勢正在向著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方向發展。

中共中央在認真研究戰爭初期的軍事形勢變化后,於1946年10月1日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黨內指示,對全面內戰爆發后的作戰作了總結。指示認為:我必勝,蔣必敗,除了政治上、經濟上蔣介石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等原因外,“在軍事上,蔣軍戰線太廣與其兵力不足之間,業已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此種矛盾,必然要成為我勝蔣敗的直接原因”。指示指出:改變敵我形勢和爭取戰爭勝利的關鍵,在於繼續大量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使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重大變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唯一正確的作戰方法。這個指示,對統一全黨全軍的思想,爭取在此后一段時間內從根本上改變戰局,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