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二戰結束后中國共產黨曾明確形成過“中立美國”的政策?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1-13   
分享到 :

中共七大確立了中共對美政策由爭取友好合作的戰時政策向以防范為主的戰后政策的轉變。但是,七大之后,中共並未完全放棄取同美國進行合作的想法。

1945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對美、蔣斗爭策略的指示》,明確提出要“中立美國”,即:設法使美國在國共斗爭中保持某種程度的中立。“中立美國”的政策並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對美對華政策全面准確的分析與估計之上的。經過戰后幾個月的探索,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把美對華政策概括為“扶蔣壓共反蘇”來區別於戰時的“抗日扶蔣用共”。對美國的戰后政策,他們有兩點估計:第一,他們認為美國政策的基本點是不會改變。但是,由於存在著掣肘美國政府的種種因素,其扶蔣壓共反蘇還存在著一定的限度。第二,他們認為美國為了取得在華優勢或獨霸中國的目的,尚不願中國發生內戰,極力促成中國統一。他們敏銳地意識到,美國的政策有可供我們利用的地方。中共領導人清醒地認識到,戰后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一定會干涉中國內政的。對於中共來說無法避免這種干涉,隻能力爭對自己有利的方面。“中立美國”的設想也是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為求得策略上的主動以及戰略上某種平衡而提出來的。戰后,國、共、美、蘇三國四方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微妙的,認識到這些,中共在對蔣斗爭時則“一方面固應表示與蘇無關,另一方面有時也可中立美國”。

正是基於上述考慮,毛澤東、周恩來構想了“中立美國”的政策。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減緩中共對蔣斗爭時美國干涉的不利影響。它本質上是一種反干涉的策略。這一策略的運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對美國政策的錯誤予以適當批評並對其武裝干涉中國內政予以嚴正抗議,調動國內外一切掣肘美國的因素,使其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又對美國採取不挑舋的政策,同時充分利用美國尚不願中國發生內戰並希望促成中國統一這兩點,通過談判求得與美國某種程度的合作並運用美國的影響向國民黨施加壓力。

1945年12月上半月,共產黨在延安多次討論了恢復國共談判的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在與國民黨進行的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中應如何中立美國。在馬歇爾斡旋國共談判期間,中共中立美國的政策得到了充分體現。在與馬歇爾最初的幾次會談中,周恩來坦率說明了中共當前的政策與目標,表示了中共的和平誠意以及與美國合作的良好願望,這些講話實際也反映了中共為爭取美國中立所做的努力。周恩來的講話主要有三點:第一,關於中國內政問題。他指出,中國不應內戰,應用民主的方法解決國內的一切問題,中國應成為憲政國家。第二,關於中共的目標,共產黨提倡民主和科學,建立一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中國。美國有許多地方可供中國借鑒,實現社會主義只是中共的長遠目標。最后,關於中國未來的外交。他說,中共希望與美國建立友好的關系,而且可以成為美蘇之間的橋梁,以緩和二者在亞洲的關系,從而有利於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合作。“中立美國”的策略是一項極為明智、極為巧妙的策略,使中共在劣勢中求得了主動。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