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聖地山西國師紀念館

原標題:革命聖地山西國師紀念館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1-15    來源:山西日報
分享到 :

 

讓我們感受先輩們在這裡拼盡熱血衛吾華的赤子之心

“編者按”

山西國民師范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初期在山西開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在1924年由國師進步學生梁其昌、韋思恭、紀秀川等就在此秘密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1925年,山西黨組織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國師支部,第二年設立了中共太原北部委。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在這裡受到馬列主義的啟蒙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1936年國師停辦后,在中共山西公開工作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以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名義,舉辦了“軍政訓練班”“民訓干部教練團”以及由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主辦的 “游擊干部訓練班”等許多抗日軍政干部訓練班,培養了來自全國二十幾個省、市及海外華僑中的進步知識青年4500余人。1937年8月1日,我黨又在這裡建立了以軍政訓練班學員為骨干的山西新軍的第一支部隊——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為創建山西新軍奠定了基礎,對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讓我們走進這經歷了風雨洗禮的革命聖地,放慢腳步,感受先輩們在這裡拼盡熱血衛吾華的赤子之心。

山西國民師范學校

為了普及義務教育,閻錫山對師范教育給予了足夠的重視。1919年,閻錫山創辦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創校之初,學生達到1570人,一律免收學費。學生的制服、伙食、住宿、講義等費用也都由學校提供。課本費學校補助一半,學習用具等學校補助1/3。徐向前元帥即為該校第一期學生。

由於閻錫山的精心籌劃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山西的義務教育在民國時期創造了空前的奇跡。教育家陶行知曾前后三次前往山西深入考察其義務教育實施情況,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國師第一任校長趙戴文之子趙宗復在《父訓回憶筆記》裡說:“尤其令人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教育方法,不重在知識的灌輸及教條的傳授,他最善於在最適合時機,具體地給你解釋和用他的行為供給你一種經驗……病中的父親常常發表他對國內人物的批評,無論主張和立場怎樣的不同,他總強調每個人的優點,揚善而不多所指摘,這或許是人之將終其言也善。”

組建山西新軍

1月4日下午,天氣陰冷,朔風正緊,鬧市一隅,位於太原市小北門的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分外寧靜。穿過大門的門洞,走進院子,東面牆上白底黑色大字書寫著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入會誓言,旁邊是《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隊歌》,正面是主樓,4個陳列室都在主樓裡。講解員張麗麗聲情並茂的講解,以及陳列室展示的實物、照片,讓記者重溫了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這個神聖的地方,發生的許多可歌可泣、驚心動魄的感人故事。

1936年下半年,隱蔽在閻錫山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中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杜任之等,發出組織“抗日救國同盟會”的號召,后經閻錫山審定改為“犧牲救國同盟會”,並指定由梁化之召集杜任之、劉岱峰、宋劭文、戎子和、牛佩琮、張文昂、張雋軒、劉玉衡等人正式發起,在“九·一八”事變5周年紀念日那天,正式宣布成立。成立之初,犧盟會從總部到各個委員會以及各中心區和縣,可以說是共產黨掌握實權的,但是也夾雜著一些閻錫山的舊勢力。在犧盟會總部下面設有以下幾個組織:組織訓練委員會,負責犧盟會的組織工作以及干部訓練和干部分配﹔宣傳訓練委員會和太原市委員會以及抗敵救亡先鋒隊。

1936年,國師停辦后,犧盟會成為中共山西公開工委領導下的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大刀闊斧地在全省開展組建工農青婦各抗日群眾團體,組建人民自衛武裝,組建山西新軍部隊,組建抗日民主政權,協同八路軍開辟抗日根據地等工作。1938年初,山西省105個縣中有70余縣的縣長由犧盟會、決死隊的干部擔任。到1939年止,犧盟會會員發展到89萬多人,連同工、農、青、婦各救國會會員,達到3000萬人。1939年12月,在十二月事變中,犧盟會的廣大干部同頑固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總隊在太原山西國民師范禮堂舉行成立大會,宣布八月一日為新軍誕生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簡稱決死隊,又稱新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閻錫山合作在山西組織的一支新軍。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給當地的抗日工作起到了不小作用。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為創建山西新軍奠定了基礎,對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難忘晉綏

1月9日上午,記者電話採訪了段曉飛先生。段曉飛是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段雲之子,軍人出身、文採斐然的段先生,講述了父親一段不平凡經歷。段雲是晉南蒲縣人,山大法學院畢業,1933年考入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系,留學期間參加抗日救亡,是“中華留日學聯”常務之一。1937年4月,25歲的段雲學成回國,婉拒了山西大學的講師工作,返回蒲縣參加犧盟會。“七七事變”后,全力發展抗日武裝,傾其所有購買武器,建立起蒲縣人民武裝自衛總隊。1938年2月,段雲在吉縣與續范亭將軍相會,續將軍求賢若渴,邀段雲同赴岢嵐縣“山西省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總部。段雲任宣傳部編輯科科長並代部長,主編《戰地通訊》,向國內外報道晉西北前線的抗戰消息。1939年初,受中共負責人南漢宸指派,段雲以晉西北民革通訊分社負責人身份,隨續范亭赴陝西宜川縣秋林鎮,參加閻錫山的黨政軍高級會議 (“秋林會議”)。此次會議公開破壞統一戰線。會后續范亭急赴延安,向毛主席匯報了閻錫山的陰謀。7月戰動總會結束使命,段雲主持完成了80萬字的工作匯編 《戰地總動員》,報送延安並轉發戰區各地,極大鼓舞了抗戰士氣。隨后帶隊突破敵封鎖線,將總會最后一批60余名干部送達晉察冀邊區,並赴冀中向120師賀龍師長、關向應政委報到。不久突發“晉西事變”,毛主席急電賀龍部揮師晉西北,段雲隨120師返回並受黨的委派,到山西新軍擔任續范亭總指揮的秘書。戰爭年代,段雲沒有再離開這裡,他們與晉綏人民生死與共,頑強堅守著這片紅色土地。

段曉飛說,1月9日是父親的祭日。段曉飛回憶起35年前,陪同父親重返晉綏老區。沿呂梁山脈從北到南,走訪近30個縣,一路下來,耳濡目染,平生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父親對老區的那片深情,對鄉親們的那片厚意。他說至今忘不了,興縣北坡村群眾歡迎他們時的奔走相告,黑峪口黃河岸邊的上百人送行。更忘不了父親聽到山區群眾疾苦時,眼裡噙著的淚水﹔看到新農村變化時,又禁不住吟詩揮毫,老人對那片土地是如此熱愛。返京時,父親除了身上的著裝,幾乎所有的衣物、現金、糧票,都送給了沿途見到的貧困鄉親。

“相關鏈接”

晉綏革命根據地由山西省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和綏遠省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組成,是我黨最早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之一。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晉綏邊區政府(行政公署)、八路軍120師師部暨晉綏軍區司令部均駐興縣。

2014年10月21日,由晉綏根據地創始人賀龍元帥和林楓書記的后代林炎志、賀曉明等晉綏兒女與興縣縣政府共同發起的“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在當年邊區首府興縣正式成立。林炎志為理事長,賀曉明為名譽理事長。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段曉飛說,戰爭年代,晉綏老區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僅興縣籍就有1000多名英烈血洒疆場,為國捐軀。老區人民的小米、黑豆……養育了無數晉綏兒女,這份恩情我們永遠不能忘!多年以來,晉綏革命前輩和他們的后代,一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為老區的經濟建設及教育事業獻計獻策,捐款捐物,努力回報老區人民的養育之恩。

基金會的公益項目包括:修建晉綏革命烈士陵園、被稱為“晉綏根據地紅色心臟”的北坡民生工程、以八路軍番號命名的120師學校、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尋訪抗日老戰士、保護恢復革命舊址、扶持文化教育事業等。(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