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共中央為什麼曾經計劃從延安遷往淮陰?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2-03   
分享到 :

1946年春末,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以及蘇皖邊區人民政府,在領導人民進行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同時,慎重而機密地籌辦著迎候中共中央機關從延安南遷淮陰的工作。

建立包括國民黨在內的民主聯合政府,這是中共七大確定的政治方針,它代表了全國45億人民的共同心願。為了促成聯合政府的盡快建立,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親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國共兩黨簽訂了“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又簽訂了“停戰協定”,並從1月10日至31日,召開了由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一致通過了以“改組政府、和平建國”為“中樞神經”的五項“政協協議”。中國共產黨人,真誠地謀求國內和平,不遺余力地爭取早日實施“政協協議”。毛澤東與周恩來、劉少奇商議:如果建立聯合政府,蔣介石回到國都南京,中共中央也要考慮南遷,這樣有利於共議國事。因此,在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指示》,提出了“從此中國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的新觀點。

1946年2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討論如何實施“政協協議”時,劉少奇說:華中(蘇皖邊區)我們應保留,如改組了政府,黨中央可以遷到那兒去。那兒離國都南京近一些。3月初,毛澤東在延安與國民黨首席代表張治中交談時,張治中說:我這是第三次到延安,延安給我的印象很好。如今和平實現了,政府改組后,中共中央就應該搬到南京去。你也住到南京去,延安這地方我不會再有第四次來的機會了。毛澤東笑著說:我們當然要到南京去的,我還准備在國民聯合政府裡作個委員哩。不過聽說南京熱得很,我怕熱,希望常住淮安(或清江浦),那兒,同南京隻一江之隔,開會就到南京去,來回跑。那時,在重慶的周恩來也向民盟中央常委陶行知先生說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即將遷到蘇皖邊區去。當中共中央這一重大決策傳到了兩淮地區以后,蘇皖邊區政府就派專人赴清江與淮安交界的洪福鄉,為中共中央機關選擇駐地﹔華中分局迅速將他們的一些辦事機構,從淮安城內環境優美而僻靜的蔣公館、丁家花園搬出,並粉刷一新,准備讓延安來的中央領導居住。這一切,在當時對老百姓來說是暫時保密的,但在各黨派主要官員的心中都很清楚。就連當年追隨蔣介石、參加偽國大的民主社會黨頭目、政協聯絡秘書蔣勻田,在他所著《中國近代史轉捩點》一書中,講到1946年春“中共中央准備從紅都延安南遷淮陰”時,也這樣寫道:“從這一點說,也可以証明當時中共對於組成聯合政府之渴望,盼同民盟聯成對國民黨制衡的力量,以消除一黨專政,而趨向民主,亦確屬實情。”

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無視國內外輿論,公然露出了窮兵黷武的凶相,徹底撕毀了“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不斷向解放區發起進攻。5月3日,他指派美制飛機幾次在我華中首府淮安上空盤旋、偵察。14日,又派飛機低空掃射我清江機場。同時,上海國民黨報紙則不時散布“武力收復蘇北”、“討伐蘇北”的反共言論。這樣,中共中央就放棄了“和平民主新階段已經到來”的估計,取消了中央機關從延安南遷淮陰的計劃。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