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〇運動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2-03   
分享到 :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不斷勝利,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也愈來愈嚴重。國民黨為維護其統治,加強了對人民運動的鎮壓。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發出由周恩來起草的關於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方針和斗爭策略的指示,要求國民黨統治區的黨組織“應擴大宣傳,避免硬碰,爭取中間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從為生存而斗爭的基礎上,建立反賣國、反內戰、反獨裁與反特務恐怖的廣大陣線”。指示還指出:“在斗爭中要聯系到、有時要轉移到經濟斗爭上去,才能動員更廣大群眾參加,而且易於取得合法形式。有了經濟斗爭的廣大基礎,也易於聯系到反特務反內戰的斗爭上去。”

以劉曉為書記的中共上海中央局,根據中央的指示,對國民黨統治區人民運動的形勢作了具體分析,認為經過抗議美軍暴行的大規模斗爭,中間群眾的政治覺悟和積極性迅速提高,上層民主人士的思想有新的轉變,愛國民主統一戰線日益鞏固和擴大。在此基礎上,隻要從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生活問題入手,因勢利導,使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逐步結合,必定能使分散的群眾斗爭匯成反美反蔣斗爭的強大洪流。隨即上海局對如何在南方開展斗爭,進行了具體部署。以劉仁為部長的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對北方群眾運動的發展形勢也作了分析,提出領導者應注意群眾情緒,注意客觀條件和斗爭策略,使運動深入下去,堅持下去。上海局領導下的北平學委同晉察冀城工部領導的北平學委一起,對北平、天津的學生運動作了具體部署。

在中共上海中央局和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的指導和部署下,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城市的人民革命運動繼續深入發展。由於國民黨政府把大量教育經費挪用於內戰,使得國民黨統治區的教育危機日趨嚴重。靠工資收入的教師朝不保夕,靠助學金和貸金維持生活的學生受到失學、失業的嚴重威脅,掙扎在飢餓和死亡線上。1947年四五月間,上海、南京等許多城市的學生發出“搶救教育危機”、“向炮口要飯吃”的呼聲。5月4日,上海學生走上街頭進行反內戰宣傳,遭到國民黨特務、警察的毆打和逮捕,各學校立即舉行罷課表示抗議。5月15日,南京中央大學等學校的學生3000人,為要求增加教育經費到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和教育部請願,未能得到滿意答復,於是決定5月20日舉行大規模游行。同時,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醫學院等也派出代表到南京請願。在北平,5月18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的學生也紛紛上街進行反飢餓、反內戰宣傳。華北學生還成立反飢餓反內戰聯合會,斗爭聲勢日漸擴大。

國民黨政府為了鎮壓日益高漲的人民運動,於1947年5月18日發布《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禁止10人以上的請願和一切罷工、罷課、游行示威。蔣介石發表講話,聲稱將對學生“採取斷然之處置”。但是,愛國學生沒有屈服,學生運動逐步由各地、各校分散的斗爭匯合成全國性斗爭。

5月20日,寧(南京)、滬(上海)、蘇(蘇州)、杭(杭州)16個專科以上學校的5000余名學生在南京中央大學會合后,沖破憲警的阻攔,舉行“挽救教育危機聯合大游行”。在珠江路口,游行隊伍遭到憲警的水龍噴射和棍棒、皮鞭的毆打,重傷19人,輕傷90余人,被捕20余人,這就是五二○血案。在國府路口,學生們冒雨同國民黨政府的騎巡隊對峙六個小時。當天,國民黨操縱的第四屆第三次國民參政會開幕,蔣介石到會講話,大肆攻擊中國共產黨,掩蓋他發動反革命內戰的事實。學生游行隊伍向國民參政會請願,高呼“反飢餓、反內戰”的口號。同日,北平各大、中學校的7000余名學生從北京大學出發,由北大宣傳卡車開道,高舉“華北學生北平區反飢餓反內戰大游行”的巨幅橫標,進行持續五個多小時的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隊伍不斷高呼“反對飢餓,反對內戰”、“恢復政協路線”、“提高教育經費”等口號。與此同時,天津的大、中學生也進行了反飢餓、反內戰游行。

五二○血案后,在中共組織的引導和推動下,學生斗爭進一步發展為“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這一運動席卷武漢、重慶、廣州、杭州、長沙、昆明、福州、南昌、桂林、濟南、開封、沈陽等60多個大中城市。社會各界以及上層愛國民主人士,以各種形式支持和援助學生運動。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教授,紛紛罷教或發表聲明,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譴責國民黨政府,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郭沫若、柳亞子、馬寅初、馮玉祥等社會知名人士,分別發表慰問信、題詞、演說和告全國同胞書,聲討國民黨政府對學生運動的鎮壓,贊揚學生的愛國民主精神。民主同盟、民主促進會、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南京分會等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分別以致函、捐款等方式,慰問學生。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國民黨政府不得不釋放全體被捕學生。

學生運動的高漲,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工人、農民、市民斗爭的發展。1947年,在上海、天津、廣州、武漢等主要工業城市,有120萬工人參加反對內戰、反對美帝國主義暴行的罷工和示威游行,其中罷工達3000次。國民黨政府對廣大農民橫征暴斂,抓丁征糧,在許多地區引發農民抗糧、抗租、抗抓壯丁的反抗運動和農民起義,其矛頭直指國民黨政府的基層政權。到1947年1月,反對國民黨政府暴政的農民武裝遍及川、陝、滇、黔、粵、桂、閩、湘、鄂、蘇、浙、皖等省區,參加群眾達數十萬人。城市貧民也掀起大規模的搶米風潮。據不完全統計,從1947年3月到7月,上海、南京和江蘇、安徽、四川等九省的38個城市發生搶米風潮,參加的城市貧民達17萬人。

全面內戰爆發后,與大陸隔海相望的台灣省,以及少數民族聚居的新疆地區,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群眾斗爭,同樣有了新發展。

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為反抗國民黨政府的暴政,抗議軍警槍殺市民,舉行大規模游行示威。3月初,台灣各地人民奮起響應,奪取武器,並攻佔台中、嘉義等許多城市。國民黨政府從大陸急派援軍對起義群眾實行血腥鎮壓,在20多天中有3萬多人被屠殺。台灣人民的這次武裝斗爭雖遭國民黨政府鎮壓而失敗,但它顯示了台灣人民英勇的革命精神,配合了全國人民的斗爭。

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早在1945年秋就已建立革命政權。國民黨政府迫於國際國內形勢和革命運動的壓力,派出代表同三區革命政府的代表舉行和平談判,並於1946年1月初簽訂十一項和平條款。根據和平條款的規定,1946年6月改組新疆省政府,張治中兼省政府主席,三區革命政府派阿合買提江等擔任副主席及其他職務。新疆人民暫時獲得一定的民主權利。但是,國民黨政府於1947年5月任命反動的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分子麥斯武德為新疆省政府主席,使新疆省內各種矛盾更為加劇,導致改組后的省政府破裂。隨后,新疆人民繼續向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始終保持了三區革命政權。

上述事實表明,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斗爭和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運動相互結合,正推動著中國革命走向新高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已經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廣泛,更加鞏固﹔而國民黨反動派則已陷入完全孤立的困境。正如毛澤東在1947年5月30日為新華社寫的評論中所指出的:“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中國事變的發展,比人們預料的要快些。一方面是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一方面是蔣管區人民斗爭的前進,其速度都是很快的。為了建立一個和平的、民主的、獨立的新中國,中國人民應當迅速地准備一切必要的條件。”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