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為什麼要選定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2-25   
分享到 :

早在全面內戰爆發前夕,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軍委即從爭取有利的戰略地位著眼,制定了外線作戰方針。出擊中原、進軍大別山即是這一部署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央軍委在制定進軍中原戰略部署后,即對由哪支野戰軍出擊大別山有所規劃。

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出擊大別山的任務,中共中央確定是由華中、山東兩支野戰軍擔負的。1946年7月22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考慮山東野戰軍葉飛、賴傳珠縱隊使用方案時,提出三條,其中一條是:“馬上調至南線使用於向大別山發展。”9月10日,更進一步明確提出,華中軍及山東軍之一部向大別山發展。並決定已轉至蘇皖解放區劃歸華中野戰軍建制的原中原軍區皮定均旅也准備由淮南經原路回大別山,為華中軍向大別山發展起先導作用。10月中旬,中央軍委指示華中、山東野戰軍在淮海地區打幾個大勝仗,“對將來向大別山轉入外線(幾個月之后)亦有利”。翌年4月23日,毛澤東還致電李先念,望其組織一個支隊,“准備於反攻時隨蘇魯部隊出大別山”。從內戰爆發到1947年4月的10個月中,中央軍委意圖始終是由華東方面部隊擔負向大別山發展這一戰略任務的。該種部署在實際中也是可行的,從山東經蘇北入淮北渡淮河向南,或從蘇中出盱胎、來安入淮南,都可直趨大別山。這樣不僅距離近,而且所經之處多是解放區或游擊區,便於達到突圍、隱蔽的戰略意圖。

由此帶出一個問題,即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使用方向。按中央軍委的最初部署,該野戰軍主要使用於平漢路鄭(州)信(陽)段及其以西地區,1946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指示,在粉碎國民黨大舉進攻后,劉鄧軍渡過黃河向南陽、信陽進發。次年春,為更好地配合陝北解放軍作戰,支援堅持敵后的中原軍區部隊,中央軍委考慮劉鄧大軍的使用方向為出豫西。4月27日,中央軍委致電李先念,詢問可否令中原軍區一部依劉鄧計劃開往豫皖蘇地區,“相機向河南發展(如劉鄧主力出豫西,則隨劉鄧一起行動)”。綜上所述,劉鄧大軍的使用方向在1947年4月底以前主要是豫西,而不是大別山。其目的是直接配合陝北人民解放軍作戰和較遠地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

在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的情況下,華東野戰軍一時難以承擔外線作戰、出擊大別山的戰略任務。與此相反,劉鄧大軍正面敵軍較少,1947年春,劉鄧大軍北渡黃河后,蔣介石認為已將解放軍驅過黃河,在建立所謂的“黃河防線”后,再難南渡,從而敢將原用於對付劉鄧大軍的王敬久集團調用於山東戰場。國民黨這種兩翼進攻、中間防御,狀如啞鈴的戰略體系,正利於劉鄧大軍中間突破,一舉扭轉戰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5月4日,中央軍委改變計劃,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獨立經營中原,並提出出大別山的可能。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隨后,毛澤東又指示陳賡、謝富治集團渡黃河南進,向豫西、陝南、鄂北進擊。至此,排除了劉鄧大軍出豫西的可能。8月上旬,劉鄧大軍自魯西南向大別山躍進,開始了人民解放戰爭史上的歷史性轉折。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