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濟南戰役是三大戰役的序幕?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4-01   
分享到 :

    周恩來曾經指出:濟南戰役是三大戰役的開端,決戰階段的主要標志是三大戰役,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

    1948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提出了要下決心攻克濟南等大城市,以便進而奪取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我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關於“攻濟打援”的指示,以7個縱隊組成攻城集團,8個縱隊組成打援集團,於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至24日全殲守敵(內有一個軍起義)。濟南的解放,對於以后進行的三大戰役乃至整個戰略決戰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一,使敵人的重點防御開始崩潰。蔣介石因“重點防御”計劃遭到沉重打擊而表現極大的恐慌,說什麼要重新“研究戰略戰術,使在濟南所犯錯誤不致重復”。美聯社電訊也說,濟南的解放是人民解放軍“動搖蔣介石政權根基”的一個軍事勝利。

    第二,通過濟南戰役,摸清了敵人對大城市的設防情況,証明了人民解放軍已具有強大的攻堅能力。經毛澤東同志修改的新華社社論《慶祝濟南解放》中說:攻克濟南“証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御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御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

    第三,在殲滅敵重兵集團方面,取得了以軍事打擊為主和爭取敵人起義或投降相結合的經驗。攻打濟南的華東野戰軍,爭取了國民黨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率部起義和馬鞍山、千佛山之敵投降﹔而王耀武妄圖頑抗則被我活捉。濟南戰役瓦解敵軍的經驗,在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中,不僅得到很好的運用,而且有了新的發展。

    第四,濟南戰役,提出並解決了與敵人大兵團決戰的一個原則問題,即“攻濟打援”,在一個戰略方向上,集中主力攻殲敵某一集團時,必須以一部兵力攻堅,以更多的兵力阻援或打援﹔在作戰目的上,首先是攻城(或殲某一集團),其次是殲援敵一部或擊退援敵,以保障攻城。

    第五,濟南的解放,增強了奪取遼沈戰役全勝的信心。由於林彪不堅決執行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指示,發起遼沈戰役半個月后,在“奪取錦州”問題上仍然動搖不定。在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督促下,以及濟南大捷的鼓舞下,林彪終於定下攻錦的決心。東北野戰軍於1948年10月14日攻克了錦州,隨之取得解放長春、全殲敵廖耀湘兵團、解放沈陽和營口的偉大勝利。接著,東北野戰軍主力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提前入關,協同華北軍區發起了平津戰役。

    第六,濟南戰役是為發起淮海戰役作准備。從當時情況看,不先攻克濟南是不能發起淮海戰役的,因為在兵力上敵優我劣,華東我軍主力不能全部集中南下作戰。同時,由於津浦、膠濟兩鐵路不能完全為我所用,人民支援我軍作戰也極不方便。而打下濟南,正如朱德同志所指出的:“對我們很有利,可以利用它原有的工業基礎進行生產。山東交通也很便利,有鐵路、運河,對今后支援大兵團作戰,是一個重要的大后方。同時我們可以騰出十萬余人,再加上補充幾萬俘虜,足以對付南面的敵人。”這就是說,華東我軍主力可以毫無顧忌地投入中原戰場作戰了。形勢的發展,正如新華社在《慶祝濟南解放》的社論中所說的:“使華東人民解放軍獲得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大的自由”。所以在濟南解放的當天,粟裕提出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立即得到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