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攻佔錦州的方針確立后才使遼沈戰役真正形成具有戰略決戰性質的大殲滅戰?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4-08   
分享到 :

    早在1948年2月,毛澤東就向東北人民解放軍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設想,在隨后的日子裡,他又一再強調實行這一方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948年九十月間,毛澤東提出了《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對戰役作了具體部署。隨即,從9月12日到11月2日,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進行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

  遼沈戰役的第一個目標是攻克東北門戶錦州,這是毛澤東在整個戰役進行前即定下的高瞻遠矚的一著。4月,他就指示東北野戰軍“不應當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處於被動地位”。7月,他又指出應首先考慮對錦州、唐山作戰。9月,他再提出:“置長沈兩敵於不顧,專顧錦榆唐一頭”,“並准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並要求東北野戰軍領導人必須確立攻佔錦、榆、唐三點並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和打空前規模的大殲滅戰的決心。

  為什麼放著長春孤敵先不打,而要舍近求遠呢?毛澤東預見到,如從局部看,長春孤城被解放軍久困,是東北國民黨軍的弱點,東北野戰軍攻佔長春,或可為繼續進攻提供后方和保障。但現時敵軍的戰略並不盡然是為守長春而守長春,而是企圖以此孤城來牽制東北野戰軍,掩護沈陽、錦州地區的國民黨軍爭取撤退的准備時間。東北野戰軍把攻擊方向指向長春,則正中敵人下懷,即使攻克,沈陽和錦州之敵也會迅速沿北寧線往關內撤退,影響全國解放戰爭的全盤計劃。因此,毛澤東的眼光始終落在北寧線通向關內的咽喉——錦州。

    錦州是聯結東北和華北的一個戰略要點,是東北國民黨軍通向關內的大門,如能把這扇大門關上,東北國民黨軍便成“瓮中之鱉”,整個東北戰場將形成“關門打狗”的有利形勢。而且錦州至山海關線各點的國民黨軍孤立分散,攻殲取勝較有把握。再者,我軍如能及時在北寧線上打響戰斗,長春、沈陽的守敵必會出兵增援,這就有利於我軍在沿線伏擊打援,殲滅更多的敵人。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切的關鍵是爭取在一星期內外攻克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隻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於是,東北野戰軍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提出的戰役方針和具體敵情,決定以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一等六個縱隊另加四個獨立師,集中對付錦州范漢杰集團,分別包圍、殲滅義縣和北寧線錦州至昌黎段各個孤立據點之敵,相機攻取兩錦(錦州、錦西)、山海關或承德﹔另以第一、第二和第十等三個縱隊(欠一個師)置於沈陽以西地區,以第五和第六兩個縱隊置於沈陽以北地區,共同對付沈陽衛立煌集團,並阻止長春敵人突圍。還以第十二縱隊和六個獨立師繼續圍困長春之敵,並阻止其南逃。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按預定計劃打響了。10月9日,東北野戰軍到達錦州城外,並對其外圍陣地實施攻擊。第二天,敵人也開始了援錦和作戰行動。形勢十分緊張。毛澤東及時指示東北野戰軍:“你們的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面。求得盡可能迅速地攻克該城。”東北野戰軍遵循毛澤東的指示,在14日11時,對錦州發起總攻,經過31個小時的激烈戰斗,全殲守敵,解放了錦州,並俘獲敵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杰和第六兵團司令盧浚泉等。

    實踐証明,攻佔錦州方針的確立和實施,為遼沈戰役真正形成具有戰略決戰性質的大殲滅戰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