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決戰前的形勢和九月會議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4-08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48年秋,即全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的時候,中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形勢發生了更加有利於人民,而不利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的重大變化。

  國民黨軍隊在戰爭的第二年中,損失正規軍和非正規軍共計152萬人。經過大量補充,其總兵力雖然仍保持在365萬人左右,其中正規軍285個旅(師)198萬人,但大多數是在被殲后重建或受過嚴重打擊的,士氣低落,戰斗力不強。分布在第一線的國民黨正規軍共249個旅(師)170萬人,被人民解放軍分別鉗制在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五個戰場上,大部分隻能擔任戰略要點和主要交通線的守備,或在其附近地區作戰役性機動,能夠進行戰略機動的兵力已經不多。留置在長江中、下游和大巴山山脈一線以南,蘭州和賀蘭山脈一線以西的后方廣大地區的兵力,隻有正規軍36個旅(師)23萬人,大部分是新組建的,戰斗力很弱,而且被日益活躍的人民游擊隊所鉗制,難於機動。

  隨著軍事形勢的日趨不利,國民黨政府的政治危機愈加嚴重。國民黨統治區的中間階層迅速覺醒,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副總統”李宗仁企圖伺機取代蔣介石的“總統”職位﹔一些地方實力派加緊或開始同共產黨聯系,准備投向人民一邊。蔣介石集團已是四面楚歌。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更是急劇地走向全面崩潰。到1948年6月,國民黨政府的財政赤字高達4345656億元法幣,當月的財政收入隻佔支出的5%,以致印鈔工廠來不及印出當日所需的鈔票。到1948年8月21日,法幣發行額由1937年6月的14.1億元增至6636946億元。

  為了挽救危局,國民黨政府宣布自1948年8月20日起實行幣制改革,廢止從1935年開始發行的法幣,而代之以金圓券,以1元對300萬元的比價收兌法幣,強迫人民把持有的金、銀、外幣換成金圓券﹔同時限制物價,將其凍結在8月19日的水准上。但是,這些措施已無濟於事。在國民黨政府厲行暴力限價的經濟中心上海,從1948年8月底到1949年4月底,物價指數竟上升135742倍。金圓券的發行額原限定為20億元,到1949年5月竟達679458億元。僅僅幾個月,金圓券就同剛被廢止的法幣一樣形同廢紙。國民黨政府用政治手段強制推行幣制改革的失敗,加速了其最終的垮台。

  與國民黨的軍力逐步削弱的情況相反,人民解放軍經過兩年作戰,總兵力已由原來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其中正規軍(野戰軍)149萬人,同國民黨軍隊總兵力的對比和正規軍的對比,均縮小到1︰1.3。解放軍由於后方穩定,兵力可以集中用於前線,在第一線的機動兵力已優於國民黨軍隊。全軍的武器裝備也大為改善,其中重型火炮即有1100余門。經過兩年戰爭的鍛煉,不但積累了豐富的打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而且在攻克石家庄、四平、洛陽、開封等城市的作戰中,取得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方各游擊隊也迅速壯大,到1948年秋已達到4萬多人,並在閩粵贛邊、粵贛湘邊、海南島、粵桂邊、粵桂湘邊、粵中、桂滇黔邊、閩浙贛邊、浙江東部與南部、皖浙贛邊、蘇南等地區,建立和發展起游擊根據地,直接威脅著國民黨統治區的后方。解放區面積已擴展到235萬平方公裡,人口達1.68億。約1億人口的老解放區已經完成土地改革,廣大翻身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在人民軍隊轉入外線作戰后,解放區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使戰爭資源大為增加。

  國民黨統治集團為挽回頹勢,於1948年8月3日至7日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蔣介石在開幕式上承認:“就整個局勢而言,則我們無可諱言的,是處處受制、著著失敗。”他斥責大多數國民黨軍隊高級將領“精神墮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動搖,責任的觀念完全消失”,要求他們“振作軍心,提高士氣”,加強“精神的武裝”,以便使“軍事轉危為安,轉敗為勝”蔣介石:《改造官兵心理加強精神武裝》(1948年8月3日),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2冊,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版,第1912頁。。會議決定將作戰重點置於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在這一地區內,“各綏區國軍配合地方武力堵剿兼施,國軍主力則編組強大之進剿兵團”,“猛烈追剿”﹔在東北、華北地區,“徹底集中兵力,確保遼東、熱河,以鞏固華北”,達到牽制東北、華北人民解放軍,屏障黃河以南作戰之目的。為實現上述戰略方針,會議決定加強以主要城市為戰略要點的守備兵力和防御工事。同時,以精銳主力為骨干,組成若干個10萬人以上的機動作戰兵團,加強應援力量,企圖以此使人民解放軍對其戰略要點“啃不爛”,對其增援兵團“吃不掉”。會議還確定,要迅速擴充軍力,“全軍總兵額必須保持五百萬人”,要在長江以南和西南地區,利用地廣人眾的條件,迅速組訓150萬人的二線部隊,計劃先組成50個步兵師、10個騎兵師。國民黨統治集團准備以這些措施,進行最大限度的抵抗和掙扎。

  就在國民黨力圖挽回敗局的同時,中共中央於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到會的政治局委員7人,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14人,其他重要與會人員10人,其中包括華北、華東、中原、西北的黨和軍隊的主要負責人(由於交通條件的限制,東北的負責人未到)。這是自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也是自抗日戰爭結束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

  會議提出全黨的戰略任務是: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從1946年7月算起的大約五年左右時間內,殲敵正規軍500個旅(師)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會議指出,現在戰爭進入第三年,這是爭取五年勝利中關鍵的一年。今后局勢的發展有兩種可能:如果戰爭第三、第四年給敵人的打擊很嚴重,加上敵人政治、經濟危機的發展,則蔣介石的統治可能垮得早些,勝利會來得更快﹔另一種可能即美國出兵,戰爭也可能延長。我們既不要因勝利太快而無准備,也不要因勝利稍慢而沒有耐心。會議根據爭取五年勝利的精神,對戰爭第三年的工作作了部署。

  在軍事上,人民解放軍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並准備打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力爭殲滅更多的國民黨軍隊﹔全國作戰的重心在中原,北線的重心在北寧路﹔要敢於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敢於同敵人的強大兵團作戰,敢於攻擊敵人重兵據守和堅固設防的大城市,以奪取全國勝利。

  在政治上,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成立中央政府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由於中共中央提出的召集新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已經得到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響應和支持,會議決定邀請他們的代表人物來解放區共商建國大計,准備於1949年內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新中國的臨時中央政府,以取代國民黨反動政府。

  在經濟上,恢復和發展解放區生產,是支援戰爭、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重要環節。為了克服在革命迅速發展的形勢下解放區經濟上和財政上的困難,一方面應設法從前線繳獲中,從國民黨區域內,去取得戰爭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補充﹔另一方面應動員全黨學習管理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商業貿易,努力增加生產,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必須加強城市和工業的管理工作,使黨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會議還討論了有關黨的建設的問題。會議充分肯定了幾年來整黨工作取得的成就,同時也指出黨內仍然存在的許多不能適應革命形勢發展需要的問題,其中主要是“某些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地方主義和游擊主義”的傾向。會議據此通過了關於請示報告制度和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以及關於健全黨委制的決定,以加強黨的紀律性,建立正常的黨內民主生活。

  為了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緊迫任務,會議還要求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干部。為此,會議提出,在戰爭第三年內,雖然大部分干部應當依靠老解放區供給,但同時必須注意從國民黨統治區的城市工人和知識分子中去吸取。必須准備好3萬至4萬名干部,以便能夠在戰爭第四年內隨軍前進,有秩序地接管新解放的廣大地區。

  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還依據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提出了人民解放軍應“有計劃地走向正規化”的問題。會后,11月1日,經過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向全軍正式發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決定各野戰軍所屬縱隊均改為軍,軍以上設兵團。全軍分為四個野戰軍,共20個兵團70個軍。全國分五個大軍區,與中央局同級並受其領導。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各野戰軍番號統一改為按序數排列,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

  九月會議為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為最后打倒蔣介石、有計劃有步驟地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做了重要准備。

  根據九月會議的精神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人民解放軍經過雨季的休整后,從1948年9月開始,先后在東北、華東、中原、華北和西北戰場上,發起規模空前的秋季攻勢。

  秋季攻勢的一個重要戰役是奪取濟南。濟南是津浦、膠濟兩鐵路的交會點和連接華東、華北地區的樞紐,城防堅固,被國民黨軍隊自詡為“金城湯池”。自人民解放軍攻克淄川(今屬淄博市)、周村(今屬淄博市)、濰縣及泰安、兗州后,濟南已處在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蔣介石為了屏障徐州,隔斷華東、華北解放區的聯系,並牽制華東野戰軍不能全力南進,拒絕美國軍事顧問團關於“退出濟南,把軍隊撤至徐州”的建議,決定以10萬余重兵守備濟南,並以徐州三個兵團17萬人准備北援,力圖確保濟南。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的作戰方略,華東野戰軍以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以18萬人組成阻援、打援集團,於9月16日對濟南發起全線攻擊。經過八晝夜激烈的攻堅作戰,於9月24日攻克濟南,爭取吳化文部2萬人起義,合計共殲守敵10.4萬余人,生俘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戰役發起后,由徐州北援的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劉峙所部主力三個兵團,因懼怕被殲,未敢繼續北進。濟南攻克后,菏澤、臨沂、煙台等地的國民黨軍隊紛紛棄城逃竄。至此,山東除青島及少數據點外,全獲解放,從而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並為解放軍南下殲滅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創造了有利條件。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也是蔣介石以大城市為主的“重點防御”體系總崩潰的開始。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隨著濟南戰役的勝利,中央軍委因勢利導,及時地將秋季攻勢引向就地殲滅國民黨軍隊大兵團的戰略決戰,先后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及其他幾個重要戰役。這些戰役一環扣一環,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地向前發展,構成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幅氣勢磅礡、波瀾壯闊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