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對迎接中國革命在全國的
勝利和對新中國建設事業都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5-14   
分享到 :

在全國革命即將勝利之際,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主持了會議並作報告。報告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這次會議討論了毛澤東的報告,並制定了相應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這次全會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事業,都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為:

(1)實現工作重心轉變的方針。關於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變,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從1927年到現在,我們工作重點是在鄉村,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採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並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了城市。”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和政策。關於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政策,毛澤東從當時國情出發,展開分析和論述了各種經濟成分的狀況及黨的相應政策,深刻指出: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分,這些就構成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

(3)人民民主專政的任務。在政治上,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強調,要實行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在這次會議的報告中明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任務,即團結全體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同時團結盡可能多的能夠同我們合作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它們的知識分子和政治派別,在革命時期,徹底地打倒國內的反革命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4)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針問題是當時中央領導人思考的重要問題。毛澤東、周恩來也在這次會議上開始從建立新國家的角度考慮對外關系問題。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關於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承認問題,不但現在不應急於去解決,而且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后的一個相當時期內也不必急於去解決。我們是願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但是從來敵視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決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隻要一天他們不改變敵視的態度,我們就一天不給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以合法的地位。”

(5)黨的建設的新課題。從鄉村到城市,從革命戰爭到經濟建設,對於即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黨的建設問題是一個十分重大而緊迫的新課題。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再次告誡全黨,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証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歷史轉折關頭的一次重要會議,為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從戰爭轉向生產建設,將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逐漸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做了政治、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備,描繪了建設新中國的宏偉藍圖,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