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中國貢獻: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建立獨特功勛

原標題: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建立獨特功勛
作者:彭玉龍    發布時間:2015-06-1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長期居於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但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的近百年間,中國在世界上只是一個受列強欺壓的對象。正是由於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因此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中國的國際地位也隨著抗戰的展開和勝利而得以提高。

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形成的大國地位,是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結果。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建立了獨特的不可磨滅的功勛。

中國首先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德、意法西斯發動的世界大戰,是在東、西方分別醞釀,通過發動一系列局部戰爭而逐步演變成為全面戰爭的。日本率先發動侵略戰爭,悍然武裝侵略中國東北,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列強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其后,德、意兩國又在西方形成戰爭策源地,德、日、意法西斯結為反動同盟“九一八”的炮聲向世界宣告,日本點燃了世界法西斯對外侵略戰爭的第一把戰火。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中國開辟了世界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經過6年局部侵華戰爭之后,日本發動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開始以滅亡整個中國為目標的全面侵華戰爭。中日全面戰爭的爆發,是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上升為世界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它對世界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格局的影響。“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法西斯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升級,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性抗日戰爭,在世界東方首先開辟了規模宏大的反法西斯戰場。

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抗擊和牽制了日本絕大部分陸軍兵力和部分海空力量。特別是把日本陸軍主力死死地牽制在中國戰場,使它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國人民堅持持久抗戰,長期而大量地牽制、消耗和殲滅敵人,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中國抗戰制約著日本的“北進”和“南進”,保障了同盟國“先歐后亞”戰略的實施。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牽制和推遲了日本進攻南洋的南進步伐,致使日軍被迫背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南進”﹔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會師中東和西伯利亞、稱霸全球的戰略圖謀。根據國際反法西斯的戰略需求,中國抗戰盡管處於極為困難的境地,還是毅然派出遠征軍,緊急開赴緬甸,直接支援盟軍作戰。在戰略反攻中,中國戰場與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戰場進行戰略配合,直至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此外,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中國的持久抗戰不但為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爭准備時間,有力地保証了“先歐后亞”戰略的勝利實施。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

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並為聯合國的創建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中國把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這一人類共同事業與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偉大事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多次呼吁世界上一切和平民主力量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到全球范圍時,中國主動加強與美、英、蘇等同盟國的戰略協調,1942年元旦,由中、美、英、蘇四國領銜、26國參加,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1943年10月30日,中國與美、英、蘇三國共同簽署《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表明中國對建立新的國際組織已正式承擔義務,同時也就決定了中國將在其中處於重要的地位。此后,中國一直以四大國之一的身份積極參與聯合國的創建工作,並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的大國地位也逐漸為國際所公認。1945年4月至6月,中國與美、英、蘇三國共同發起召開舊金山會議,世界上50個國家的代表與會,討論制定聯合國憲章。中國組成以宋子文為團長,由國民黨、共產黨及其他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加的代表團。中國共產黨代表董必武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之一參加了會議。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堅持正義,主持公道,為會議成功作出了貢獻。會議最后通過《聯合國憲章》並舉行簽字儀式。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中國不僅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而且成為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的大國地位通過《聯合國憲章》得到了國際的正式確認。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