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為什麼要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訪問蘇聯?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7-01   
分享到 :

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夕,1949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

中蘇兩黨高層領導人進行秘密接觸,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發展和由此而產生的國際格局變化的結果。1947年12月,毛澤東根據人民解放軍已經轉入全國規模的進攻、國共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形勢,指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它必然走向全國的勝利”。為了及時向蘇聯通報中國人民粉碎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必勝信念和建立人民政權的構想,爭取蘇聯的理解與支持,毛澤東曾多次考慮去莫斯科,“就政治、軍事、經濟和其他重要問題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同志們商量和請教”。但由於中國革命的迅速發展,毛澤東一直不能脫身成行,中共中央遂決定由劉少奇作為中共中央代表秘密訪問莫斯科。

劉少奇秘密訪蘇主要是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迫切需要:

第一,新中國在誕生之初穩固立足於世界的需要。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同月底,中共中央決定在6月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全面展開新中國建國工作。建國前夕,預先取得蘇聯率先承認新中國的承諾,對於新中國政府能否立即取得合法國際地位至關重要。

第二,探究實現新中國與蘇聯結盟可能性的需要。1948年4月毛澤東首倡中蘇兩黨高層領導人進行對話后,通過不斷往來的電報和米高揚訪華,雙方雖然基本表明了願意深入發展關系的意向,但要實現中共關於“與蘇聯結成鞏固的兄弟聯盟”願望,尚需就若干重大問題進一步深入交換意見,尤需了解蘇聯對於與新中國結盟的想法,並力爭取得共識。

第三,為力爭實現新中國與蘇聯結盟而化解兩黨歷史恩怨的需要。縱觀中蘇兩黨關系史,在爭取未來兩國結盟的道路上,有利因素是主流,但不利因素亦不可輕視。所謂不利因素,即兩黨兩國歷史上的若干恩怨。具體說,就是在中國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兩個時期,以蘇聯為核心的共產國際曾兩度支持王明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慘重損失,在解放戰爭時期,蘇聯既支持中國革命,又對中共及其武裝力量缺乏信心,把中國革命勝利的希望寄托在蔣介石政府身上,既尋求與蔣介石政府發展關系,把蘇聯的戰略利益部分地寄托在中國,以制約美英在華勢力,又無視中國的民族利益,對中國謀求領土權益等等。

第四,為實現新中國的迅速崛起而爭取蘇聯及時提供鼎力經濟援助的需要。多年的戰亂使中國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中共對於執政后所面對的嚴峻經濟形勢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因此,爭取必要的外援,對於盡快提高國力、實現中華民族早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理想是必不可少的。

劉少奇同志成功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交辦的為實現中蘇結盟與蘇聯進行預備性談判的重大任務。1949年8月14日當代表團結束這次訪問時,劉少奇在寫給斯大林的致謝信中表達了“無限欣慰”的心情,他說:“承蒙你及聯共其他同志的特別盛意的招待與關注,使我們十分感激!”“在你及聯共中央其他同志的偉大的幫助和指示之下,使我們這一次來到蘇聯的任務獲得十分滿意的成就,特別是使中國及時地獲得蘇聯的借款與專家的幫助。”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