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初期為什麼會發生“米棉之戰”?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7-10   
分享到 :

上海是靠運進原料和燃料維持生活的城市。全市棉紡業所需原棉的60%,糧食的50%—60%依靠進口。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

舊中國給上海留下的畢竟是一副爛攤子。軍事上打了敗仗的國民黨不甘心失敗,竟然狂囂“八月半要回上海吃月餅。”1949年6月23日,國民黨還出動軍艦在長江口外布雷,對上海實行封鎖,截斷原料和糧食的供應,這無疑給上海增加了不少困難。

投機商們乘機囤積糧食、棉紗、棉布和煤炭,借以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上海的資本家揚言:“共產黨軍事100分,政治80分,經濟是0分。”而且國民黨特務也公然叫囂,隻要控制了兩白一黑,就可以置上海於死地。“兩白”是指米和棉,“黑”是指煤。於是,在陳雲的領導下,又展開了一場“米棉之戰”。

在美蔣封鎖上海口岸后,一些投機商乘上海存糧不足和外國棉紗進口困難之際,掀起了以糧、紗、煤為主的漲價風潮。他們的具體做法是,以米價為龍頭,紗布跟進,從而拉動物價全面上揚。從6月23日到7月30日,上海物價上漲了一倍多,並影響到整個華東、華北和華南等地。

為了研究解決財政經濟困難的具體措施,平抑物價,7月27日至8月15日,陳雲在上海主持召開了有華東、華北、華中、東北和西北五大區的財政、金融、貿易等部門領導參加的財經會議,尋求解決上海和全國所面臨的經濟困難對策。會上,陳雲指出,能否解決上海問題和穩定全國物價,要看我們掌握“兩白一黑”的情況。這三種物資中,關鍵是大米和棉紗。一個是吃,一個是穿,是市場的主要物資,“我掌握多少,即是控制市場力量的大小”。“人心不亂,在城市中心是糧食﹔在農村主要靠紗布。”資本家手中的主要物資除黃金白銀外,也就是大米和紗布。因此,打好“米棉之仗”,就成了穩定物價的關鍵。

陳雲親自指揮了這場平抑物價的戰斗。1949年11月13日,陳雲為中央財經委員會起草了《制止物價猛漲》的指示,提出12條措施。同時,陳雲還指示全國各主要城市做好准備,於11月底至12月初一齊拋售。

11月25日,上海、天津、北京、沈陽、武漢、西安等8個主要城市同時大量拋售物資。上海棉紗市場一開市,投機商們爭相搶購,甚至不惜拆借高利貸。當投機商在瘋狂搶購時,棉紗公司就源源不斷地將紗布拋售出來,且隔一小時跌一次價。一陣瘋搶之后,投機商們如夢方醒,發現情況不妙,也跟著拋售手中的紗布。結果他們越拋價格越跳水。這天,上海紗布價格下跌了一半。

為了不給投機商喘息的機會,陳雲主張乘勝追擊。第一,所有國營企業的現金一律存入銀行,不得向私營銀行和資本家貸款﹔第二,私營工廠不准關門,而且照發工人工資﹔第三,加緊征稅,如不按時納稅,按3%的稅額處罰。三管齊下,使投機商兩面挨耳光,叫苦不迭。一方面價格下跌虧本﹔另一方面還要支付高利貸利息。在這場較量中,投機商受到重創,許多投機分子紛紛破產。經過幾個回合,投機商像泄了氣的皮球,再也不敢在市場上興風作浪了,持續了10多年的通貨膨脹終於被降服。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