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將新中國的國號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7-16   
分享到 :

1949年初夏,新中國誕生前的那種亢奮狀態使全國人民群眾處於激動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黨派團體共同討論建國大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籌備。

那時,全國人民對即將誕生的新國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為這個新國家起個什麼“名”呢?起初,在新政協籌委會組織條例中,提出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的方案。因為當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是人民民主國家,所以人們也想稱新中國為人民民主共和國。6月15日,在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致辭。最后,他呼了一聲“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的口號。

但是,很多代表覺得這個名字太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黃炎培、張志讓的意見是:“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

會議最后一天,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先生對原擬國名提出質疑。他說:“有幾位老先生嫌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說應該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詞Dmocracy,來自希臘字,原意與人民相同。去掉民主二字從下面的解釋也是很容易明白的:是共和而非專制,是民主而非君主,是人民而非布爾喬亞的國家。”

對於國家的名稱問題,以董必武為首的起草委員會先后三次開會,逐一討論了國家名稱、國家屬性、政府組織的基本原則民主集中制、目前國家最高政權機關產生的方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組織、最高行政機關的名稱及其組織和各部門隸屬關系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並征求了一些專家的意見,寫成了政府組織法的草案初稿。經8月17日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修正通過為組織法的初步草案。在這個草案裡,新的國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9月7日,周恩來在北京飯店向政協代表及各方面有關人士作了《關於中國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報告,介紹參加政協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人選問題、政協會議組織法草案和政府組織法草案等。關於國名問題,周恩來解釋說:在中央政府組織法草案上,去掉民主二字的原因,主要是感覺到民主與共和國有共同的意義,無須重復,而這兩個都包含了民主的含義。在國體上是用共和,在性質上則用民主。作為國家來用,還是共和兩字比較好,所以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可以說是民主了。在外國,共和和民主是一個字,而在中國,卻將它定為兩個字了。周恩來繼續說明:本來中國的原名是中華民國,有共和的意義,但不完全,可以雙關的解釋,而且很費解,不如把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區別開來。因為在辛亥革命時,十月革命尚未成功,那時是舊民主主義。而今天是由不完備的舊民主主義進步到完備的新民主主義,為了合乎國家的本質需要,所以我們的國名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經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兩次討論和若干修改,9月17日,政府組織法草案在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了原則的通過,准備提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大會去討論。

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草擬經過及其基本內容》的報告。報告對組織法草案的總綱作了幾點說明,第一點就是關於國家名稱的問題。董必武說:我們現在採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稱。因為共和國說明了我們的國體,“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指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愛國的民主人士,它們有確定的解釋,這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了,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復一遍。這個意見已經被政協全體會議接受。向大會提交的文件中,原來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全部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