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鐵的証據講清歷史的是非曲直

原標題:用鐵的証據講清歷史的是非曲直
作者:張砥    發布時間:2015-07-2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真實的歷史,不應只是宏大的敘事、定性的評價,更要有具象的見証、立體的還原。以詳實的數據和事實讓歷史定論得到系統確認,也是對那些企圖顛倒黑白、歪曲歷史者針鋒相對的回擊。中國人歷來講“以德報怨”,但現在看來,更要講“以直報怨”,而且要旗幟鮮明地講。要通過不斷的強化,講清歷史的是非曲直,讓所有人都能對那場浩劫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

歷經10年調研探訪,先后60萬人參與其中,“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成果日前陸續編輯出版,進一步還原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真相。這些珍貴的原始檔案,如同一面拭去積塵的鏡子,清楚照見了日本侵略者當年的暴行和罪惡,也真實呈現了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巨大犧牲和卓絕貢獻。

檔案背后,是大量的事實証據,是無數人的慘痛記憶。真實的歷史,不應只是宏大的敘事、定性的評價,更要有具象的見証、立體的還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前者做得多,后者做得少,以至於對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抗戰更像是一個歷史符號,其艱苦卓絕和偉大意義似乎隻停留在課本當中。這樣的記憶難言深刻,也難言長久。歷史從宏大到具象,從平面到立體,需要檔案資料的展示、歷史文書的挖掘、具體事實的考查、當事人的証詞証言,等等。這項工作,無論早晚,都必須得有人來做。這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當年的犧牲殉難者負責,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負責、對國際社會和人類文明負責。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對於那些曾經飽受戰爭創痛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以詳實的數據和事實讓歷史定論得到系統確認,也是對那些企圖顛倒黑白、歪曲歷史者針鋒相對的回擊。長期以來,作為加害者,日本對血腥罪行的反省缺乏基本誠意,常常是能掩蓋就掩蓋、能抵賴就抵賴。近些年,其國內右翼勢力更是大肆折騰,為侵略戰爭涂脂抹粉,為昔日戰犯翻案招魂,為修憲擴軍搖旗吶喊,目的就是刪除歷史案底、重走擴張老路。對這些倒行逆施,我們必須堅決駁斥,拿出更多更有力的証據來維護歷史的嚴肅性。鐵証面前,再多的偷換概念、巧言令色都將變得毫無意義、可笑可恥,否認歷史、挑戰良知,隻會讓自己陷入“越不反省,罪行越被記住”的怪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些年,總有些人鼓噪中國應該改變歷史宣傳的角度,放下關於國恥的痛苦記憶,以便跟上所謂時代潮流。如此邏輯何其荒謬。中華民族是一個寬容的民族,更是一個講道理的民族。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和挫折,我們更加深刻地懂得,有一些記憶是必須銘刻在心、不能忘卻的。我們調查歷史的真相,記錄歷史的災難,不是為了延續舊時的仇恨,而是為了以史為鑒。相反,一味地拿感情說事,甚至覺得為了眼下的和平發展,之前的滔天罪惡可以“都過去了”,顯然有些過分寬容,隻會為日本右翼篡改歷史、誤導民眾提供空間。中國人歷來講“以德報怨”,但現在看來,更要講“以直報怨”,而且要旗幟鮮明地講。要通過不斷的強化,講清歷史的是非曲直,讓所有人都能對那場浩劫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

研究歷史,根本目的是向前看。今天的世界,各國利益共通共榮的一面在增多,沖突摩擦的一面也在增多。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家間交往,講情必不可少,但講理更為關鍵,不能因“情”,而模糊國際事務處理的基本原則。求和平,就必須堅守戰后國際秩序,任何試圖沖破這一底線的行為,都應受到世界各國的協力聲討﹔謀發展,就必須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任何為了一己之私而擾亂他國的舉動,都應受到世界各國的共同抵制。是非清晰、底線明確,人類才能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中找尋道路,在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中實現利益,在兼容並蓄、交流互鑒中延續文明,在休戚與共、唇齒相依中爭取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

曾經的歲月漸行漸遠,但沉甸甸的記憶卻應長久保持喚醒狀態。“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這一點尤須反復強調。隻有維護好不能忘卻的歷史記憶,才能確保歷史悲劇永遠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