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裡為什麼會有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7-31   
分享到 :

1949年初,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考慮聯合政府的組成時,曾設想過在聯合政府中,中共與進步分子合為三分之二,中間派與右翼佔三分之一。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從實現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高度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我們必須把黨外大多數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樣,同他們誠懇地坦白地商量和解決那些必須商量和解決的問題,給他們工作做,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有職有權,使他們在工作上做出成績來。”在進北平的途中,毛澤東又交待周恩來:對作過貢獻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應該在政府裡安排職務。

1949年9月,新政協召開。關於中央人民政府的人事安排,當時確定為:副主席六人中,黨外人士三人,即宋慶齡、李濟深、張瀾﹔委員56人,其中黨外人士27人,即何香凝、賽福鼎、陳嘉庚、馬寅初、馬敘倫、郭沫若、沈鈞儒、沈雁冰、陳叔通、司徒美堂、李錫九、黃炎培、蔡廷鍇、彭澤民、張治中、傅作義、李燭塵、李章達、章伯鈞、程潛、張奚若、陳銘樞、譚平山、張難先、柳亞子、張東蓀、龍雲。

政務院的人事安排是:四名副總理中,有黨外人士兩人,15名政務委員中,黨外人士九人。在政務院所轄的34個部、會、院、署、行中,擔任正職的黨外人士14人,郭沫若一人就兼任了兩個正職。具體任職是: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郭沫若﹔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譚平山﹔輕工業部部長黃炎培﹔郵電部部長朱學范﹔交通部部長章伯鈞﹔農業部部長李書城﹔林墾部部長梁希﹔水利部部長傅作義﹔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教育部部長馬敘倫﹔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司法部部長史良﹔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何香凝﹔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

毛澤東曾經說過,我們不能再長征了,我們要千秋萬代長坐北京,沒有黨外人士進入政府就不行。安置他們,如傅作義、程潛要各得其所,要用大位置才能安置。

這樣的安排,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勵精圖治,不謀黨派和個人私利的坦蕩胸懷,因而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衷心擁護和高度贊揚,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建設新中國的積極性。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