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形勢

作者:李艷艷    發布時間:2015-07-31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到 :

   近年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等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從黨員干部到普通民眾,網絡上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力量正在迅速出現、匯集,覆蓋率、影響力也在不斷上升。但是,網絡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遭受沖擊的態勢仍然存在,網絡意識形態主戰場的斗爭仍然十分激烈。

  一、當前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新情況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當前網絡意識形態總體上出現了向好趨勢。但是,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網絡新媒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狀況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需要引起密切關注。

  一是由於價值觀多元化的影響加大,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輿論場的引導力存在弱化現象。當前,在我國的網絡輿論場上,對於社會事件進行公共討論的輿論氛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單向度的媒體新聞報道方式,媒體引導輿論的角色正在顯著弱化。例如,在影響力排名前20的微信公眾號中,官方媒體中僅有“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上榜。26萬多個微信公眾號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關鍵詞的微信公眾號僅有5個。數量相對較少、覆蓋面相對較小、影響力相對較弱,已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宣傳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是由突發社會事件上升為意識形態論爭的頻率加大。主要表現為:當輿論遭遇社會熱點事件之后,體現不同意識形態的輿論論爭出現了頻發的態勢。2014年,從東莞掃黃、昆明暴恐、馬航失聯、魯甸地震、招遠血案、郭美美刑拘、蘭州自來水苯超標准、廣州茂名PX項目群體事件到香港違法佔中、烏克蘭政局劇變等事件,對於每一起社會事件的公共討論,幾乎都會出現意識形態論爭。在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輿論場上,由具體社會事件引起意識形態論爭、論戰的輿情事件每天都在發生、發展。小到盲道修建、奶農倒奶、警察辦案,大到中央重大改革方案,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會事件在網絡上都會被上綱上線為社會制度問題,持續不斷地沖擊著社會民眾的心理。

  三是網絡意識形態論爭的形式日趨復雜多樣。由於網絡具有開放、匿名、即時、交互等特征,它能夠使上述各種意識形態的觀點集中呈現在一個輿論平台上,使不同意識形態的正面交流、交鋒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各種意識形態都已經認識到,網絡民心是一種巨大的政治資源,從而將網絡作為宣傳自己政治觀點的“跑馬場”,在這裡展開了爭奪政治人心的“角逐賽”。在競爭激烈的網絡意識形態“角逐賽”中,網絡意識形態論爭的復雜性、多樣性也日益深刻地顯現出來。由於參與者、話題內容、話語形式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意識形態論爭與學術思想論爭的界限不明,甚至一些人打著學術思想討論的幌子,公然挑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參與者方面,除了國內普通民眾之外,還有國外敵對勢力及其代理人,他們積極利用國內開放式網絡輿論平台進行政治活動﹔在話題內容方面,對中國近代史及其英雄人物的評價、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黨和政府重大改革方案、對社會道德狀況的評價等,都成為了當前網絡意識形態論爭的重要話題﹔在表現方式方面,既有基於理論的理性探討,又有充滿戾氣的謾罵攻訐﹔既有僅限於網上的意識形態論爭,又有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意識形態論爭。

  四是網絡意識形態論爭對於民眾心理的影響更加深刻。在公共討論的網絡輿論場上,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存在大量匿名用戶的輿論場上,掌握話語優勢的“意見領袖”,能夠利用網民的從眾心理,制造出有利於自己信息傳播的“沉默的螺旋”。一些“意見領袖”網絡參與熱情很高、彼此互動密切,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網絡輿論場上的話語權。這些明星式的“意見領袖”在網民中擁有極高的關注度、追隨度,他們影響網民受眾心理的能力很大,能夠使網民從喜歡他們到接受他們的每一句話,並能夠為之盲目地參與到他們所引導的意識形態論爭中去。在這樣的情勢下,由這些“意見領袖”發起或參與的網絡意識形態論爭往往形成輿論風暴,能夠迅速號召大批擁躉及不明真相的群眾參與其中、推波助瀾,使意識形態論爭朝著他們主導的方向發展。

  五是網絡意識形態論爭存在向政治事件轉化的新動向。網上網下聯動,是當前意識形態論爭需要密切關注的重要方面。由網絡意識形態論爭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已經屢次出現。近日,隨著“維權”律師操縱網民、聚集“訪民”滋事擾序的違法事件浮出水面,通過網絡輿論造勢、煽動街頭政治的路徑也得到了大眾的極大關注。犯罪嫌疑人翟岩民等人供述,他們專門挑選敏感社會事件進行網絡輿論炒作,廣泛散布謠言,煽動群眾與政府的對立情緒,進而制造所謂“訪民維權”街頭事件,給政府施壓、干擾司法秩序。在2015年5月黑龍江慶安事件中,從建立微信“慶安事件維權群”,到網絡散布“徐純合是訪民”、“警察開槍是領導指使”的謠言,再到網絡人肉和炒作慰問開槍民警的當地領導,直到雇佣所謂“訪民”到慶安聚集,這種通過網絡輿論制造社會政治事件的流程十分嚴密。翟岩民坦言:“隻要國內發生一些敏感事件,就按這種固定的模式和流程進行炒作。”在網絡意識形態論爭過程中,借言論自由打法律擦邊球的手法十分常見。把普通事件炒作成熱點事件,把敏感事件炒成政治事件,煽動不明真相的網民助推反政府輿論,進而演變成街頭政治事件,這一程式化的網絡輿論炒作手法,將導致網絡意識形態論爭向社會政治事件轉化的可能性繼續上升,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

  如何化互聯網“變量”為促進穩定發展的“增量”,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這需要從解決以下突出問題著手。

  一是境外敵對勢力插手網絡意識形態論爭的程度加深。網絡已經成為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陣地,西方敵對勢力在我國國內物色骨干和代理人,不僅栽培個別所謂“公知”與“大V”,還收買網絡寫手,組織一些法輪功、民運、宗教極端勢力等極端反共分子進入網絡輿論場,致使各種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大量充斥於網絡信息平台,大量反共反華的書籍在網絡上傳播,攪亂著人們思想,撕裂著社會共識。如今,在一些網絡輿論場上,輿論走向已經呈現出被其操控的特征。例如,一些被網絡譽為“打假斗士”、“青年導師”的“意見領袖”都有很深的海外背景,利用一些外資控股的網絡媒體在國內迅速成名,成為網絡輿論場上的意見領袖。境外敵對勢力及其代言人對一些歷史片段進行選擇性記憶,對當今中國取得的偉大進步進行選擇性失明,竭力煽動群眾與黨離心離德,成為當前一些地方官民緊張關系的重要肇事者。

  二是“左”、“文革重現”成為攻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工具。在現實社會中,否定改革開放、試圖走封閉僵化老路的“左”的思潮確實存在,這對於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阻力。但與此同時,現在網絡上還流行著一種一提擁護黨和社會主義的觀點就被譏諷為“左”,被上綱上線為“文革重現”、“文革余孽”、“階級斗爭復辟”的現象。這些莫須有的“左”的“大帽子”壓制了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辯護的正當聲音,使一些不明就裡的網民噤若寒蟬,嚴重侵害了廣大網民的言論自由權利,也壓制了一些黨委政府部門管網治網的信心。在網絡意識形態論爭之中,這種把左與“左”傾錯誤路線相互等同的觀點,成為阻礙一些同志對於詆毀黨和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不敢積極作為、主動亮劍的重要原因。這種言論的實質是,通過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維護者“敏感化”、“污名化”的方式,企圖以非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取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對此,我們不能被他們牽著走,更不能落入他們的陷阱。

  三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存在被邊緣化、污名化的危險。在網絡上,一些誤導民心的錯誤言論,企圖以西方政治價值觀標准塑造我國民眾的價值觀,與之相較,一些機構、媒體和個人缺乏自覺維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責任感,甚至是非意識淡薄、是非觀念模糊、是非判斷能力較弱,不敢亮劍和發聲。一些忠誠擁護黨和社會主義的同志,則在網絡上遭到污名化,受到人身攻擊和威脅。目前,這種淡化甚至排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輿論氛圍已經在網絡上出現。需要警惕的是,這樣的輿論氛圍將可能導致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感召力、信服力弱化,導致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世界被邊緣化,進而導致網民群眾的信仰危機。

  四是蓄意詆毀黨、社會主義和國家的網絡輿論參與者,正在呈現類組織化的態勢。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已經成為互聯網上攻擊黨、社會主義和中國類言論的典型特征。固然,網絡作為社會情緒的宣泄地、社會怨氣的集中地,是民眾表達各種情緒的自由場所,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維護人民言論自由的堅定立場。但是,網絡上確實存在著利用“言論自由”的權利形成攻擊黨、社會主義和國家的類組織結構,他們尤其善於利用社群化、裂變式的網絡新媒體,通過夸大其詞、制造謠言等方式,致使一個小的社會話題引發“蝴蝶效應”,掀起一次次“呲中捧美”的輿論熱潮。

  三、進一步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建議

  鑒於當前復雜嚴峻的網絡意識形態論爭形勢,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改進工作。

  1.牢固樹立互聯網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意識。從2003年在伊戰中首度實施戰略心理戰,到2006年成立“特種媒體部隊”,再到2007年拋出“網絡中心戰”,美軍已進行了幾個波次的網絡戰理論更新和實戰檢驗。互聯網正在成為領土、領海、領空之外的第四種主權空間,“網絡戰”已經在一些國家打響,互聯網輿論引發的“顏色革命”已在中東北非地區真實上演。互聯網對於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影響,關系到我國政治、文化安全、社會安全和信息安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我們必須順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趨勢,樹立互聯網作為國家戰略資源的意識,積極組建網絡部隊,制定網絡意識形態作戰方案。與此同時,要積極引導國有資本組建互聯網媒體企業,主動參與網絡市場競爭。對於數據新聞、大數據等代表互聯網未來發展趨勢的新技術、新行業,國有資本應該具有前瞻意識,搶先一步爭取網絡用戶和市場空間,進而發揮網絡輿論的引導力。

  2.提高對於意識形態論爭的科學認識能力。有觀點認為,意識形態論爭就是對抗,主張用處理敵我矛盾的方式來進行解決。還有觀點認為,意識形態論爭不過是說說而已,對其不必太過於重視。其實,把意識形態論爭擴大化、縮小化的認識都難免存在主觀臆斷。事實上,對於意識形態論爭概念的理解不當,會導致我們是非判斷的標准模糊,進而導致一些部門在面對意識形態論爭時難以積極、有效地作為。為了更好地認識意識形態論爭問題,建議綜合考慮社會各利益主體的需要,以及社會普通民眾認識問題的能力水平等實際因素,從階層利益差異、認識方法差別等角度進行綜合考察,嚴格劃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之間的界限,對於意識形態論爭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進而明確區分不同類型意識形態論爭的性質。在此基礎上,掌握網絡意識形態論爭的主動權,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輿論引導。

  3.積極組建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正規軍”隊伍。網絡作為意識形態論爭的主戰場,需要有英勇善戰的主力軍。對此,我們不僅需要專門組織“網評員”隊伍,而且要把全體黨員干部組織到網上去。不僅要建立數量龐大的“網評員”隊伍,而且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政治業務素質,幫助他們盡快成長。另外,還要扶持一批愛國民間網站,積極培植一批忠於黨和國家的意見領袖,特別是要培養專家學者型的網絡意見領袖。筆者嘗試在擁有近3億用戶的新浪微博上開辦了“書香四溢”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會,向廣大網民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目前已經擁有逾4800萬人次的閱讀量,進入了文學讀書類微博話題的前十名,這一嘗試証明,理論隻要徹底、隻要主動接近民眾,就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為此,我們應該在黨委宣傳部門的領導組織下,通過建立廣泛的網絡愛國統一戰線,讓網絡愛國力量勇於善於積極發聲,使各種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沒有市場、無人喝彩。

  4.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學術話語具有准確嚴謹的特征,政治話語具有強調立場、突出價值判斷的特征,大眾話語具有通俗易懂、見文知義的特征。在進行宣傳思想工作時,隻有充分考慮三種話語的特征,才能得到社會大眾和學術界的理解和支持。同時,由於一些話語本身具有學術和政治話語的雙重屬性,在網絡輿論中,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又往往相互混淆,這造成了在輿論引導上的困難。例如,在發端於“民主”之爭的一系列網絡意識形態論爭中,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故意利用這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大做文章,誤導網民混淆中國和西方對於“民主”概念的理解和認知。此外,還有一些挑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聲音利用“民主”學術話語搞雙重政治標准,假“自由”的學術討論之名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行大肆攻擊,在“人權”的話語幌子下策劃組織政治事件。對於這些情況,根據從認識的抽象上升到認識的具體這一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建議對“自由”、“民主”、“人權”的政治話語內涵進行嚴格的界定。

  5.化被動應付為主動出擊。在網絡意識形態主戰場上,仍然有一些同志寧願當“開明紳士”,用“不爭論”、“不炒熱”、“讓說話”為自己的不作為開脫。一方面,不願意主動在網絡上設置公共討論的議題議程,把話語權、引導權拱手相讓出去﹔另一方面,陷入意識形態論爭旋渦中之后,缺乏主動應對的勇氣和智慧。網絡意識形態論爭中“老好人”現象的出現,除了有一些同志不知該如何應對的情況之外,還有一些同志故意否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說白了就是沒原則、無紀律、和稀泥,是明哲保身,結果就是在一團和氣的所謂“和諧”氛圍中助長了錯誤思想的氣焰,無形中使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丟失了不少陣地。對此,我們需要樹立起網絡意識形態論爭中不作為就相當於瀆職,就等同於戰場上不戰而逃的理念,要求各級黨委在網絡意識形態論爭事件中主動表態,進而調動黨員干部主動積極參與網絡意識形態論爭的熱情和信心。

  6.發動和依靠群眾,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網絡意識形態論爭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思想戰,各種論爭爭奪的目標都是群眾。可以說,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實質上是事關民心向背的重大問題,是事關擴大我們黨的群眾基礎問題。網絡上“沉默的大多數”,雖然不發言或少發言,卻是以網絡為主要的信息獲取方式,他們對於網絡意識形態論爭自有價值判斷。因此,我們需要在網上網下共同配合,在現實社會中給予群眾更多的實惠,使他們更多地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而主動自覺地認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網絡世界裡,做好正面引導和批評錯誤的工作,在破立結合的過程中,提高網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防衛的意識,使這些沉默的大多數在各種詆毀社會主義的思潮面前明辨是非,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作者系北京聯合大學人文社科部教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青年社科人才資助項目《微博意識形態論爭的規律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4SKL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