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敵后根據地緣何一衰一盛?

作者:張安    發布時間:2015-08-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內容摘要:”據蔣緯國主編的《抗日御侮》稱,鼎盛時期,山西有太行山根據地、中條山根據地、呂梁山根據地、太岳山根據地、五台山根據地、恆山根據地。國民黨的敵后根據地在抗戰前期一度聲勢浩大,但從1941年開始很快便沉寂下來,大多數根據地沒能堅持到抗戰勝利,隻有呂梁山、大別山、浙西、五指山及濮陽等零星根據地,能夠勉強支撐到抗戰結束。與國民黨敵后根據地逐漸喪失不同,隨著抗戰的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則風起雲涌、越來越大。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國民黨敵后根據地在打擊日本侵略者、穩定人心、振奮民眾等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更不能因為國民黨曾建立敵后根據地,而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的巨大功績和主導作用。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敵后根據地;抗戰;領導;國民黨敵后;民眾;國民黨軍隊;抗日根據地;游擊戰;建立

 

與國民黨敵后根據地逐漸喪失不同,隨著抗戰的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則風起雲涌、越來越大。

現在社會上和學術界流行著一股貶損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抗戰,進而全面否定共產黨抗戰功績的思潮,甚至出現“共軍抗日八年斃敵851人”、“國民黨敵后抗戰功勛卓著”的奇談怪論。這些論調,與當年國民黨當局污蔑共產黨軍隊在敵后“游而不擊”、保存實力如出一轍。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在廣大淪陷區廣泛發動、組織和武裝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組織抗日政權,建立了諸多敵后根據地。到抗戰勝利時,已有19塊根據地,面積近1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1億,成為真正高舉民族解放大旗、堅持抗戰的中流砥柱。而國民黨為減輕正面戰場壓力,粉碎日軍“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陰謀,在淪陷區的確也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並建立了大量敵后游擊根據地。那麼,能否因為國民黨曾在敵后開展游擊戰爭並建立根據地,就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的功績?歷史事實証明,這是不能的。

在盧溝橋事變后不久,國民政府就指令各戰區組織游擊隊,“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牽制消耗敵人,並掌握淪陷區以防止敵偽奪取治權”。1937年12月,軍事委員會要求“各戰區根據地,應先利用地形,構筑工事,集積糧秣彈藥,講求連絡通信方法,以備獨立作戰”。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敵后根據地更是廣泛建立。根據1938年11月第一次南岳軍事會議精神和軍事委員會指示,“國民黨之游擊部隊在敵后建立多數根據地,進而控制全面,圍困敵之點線,使其深陷泥沼,進退維谷。”據蔣緯國主編的《抗日御侮》稱,鼎盛時期,山西有太行山根據地、中條山根據地、呂梁山根據地、太岳山根據地、五台山根據地、恆山根據地﹔山東有魯東根據地、沂蒙山、日照山區根據地、魯西濮陽根據地﹔浙江有浙西根據地﹔安徽有皖東和皖北根據地、大別山根據地﹔湖北有鄂東根據地、沔陽根據地,大雲山、幕阜山、九宮山根據地﹔河北有冀中根據地﹔江蘇有蘇北根據地﹔江西有廬山根據地﹔海南有五指山根據地,等等。國民黨的敵后根據地在抗戰前期一度聲勢浩大,但從1941年開始很快便沉寂下來,大多數根據地沒能堅持到抗戰勝利,隻有呂梁山、大別山、浙西、五指山及濮陽等零星根據地,能夠勉強支撐到抗戰結束。

與國民黨敵后根據地逐漸喪失不同,隨著抗戰的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則風起雲涌、越來越大。出現這種迥然不同的情況,其原因何在?

第一,政權建設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通過各種民主方式建立並健全了各級政權機構,普遍實行“三三制”政策,以團結各抗日階級、階層,為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而國民黨在根據地內進行的政權建設“多數猶不免隻具形式,而無工作,或有工作而不甚緊張”。有些地區只是簡單恢復舊有的行政系統,有些地區黨政機構從1940年方陸續籌設。雖然蔣介石屢次訓示“政治重於軍事,民眾重於士兵,游擊戰重於正規戰”,但“游擊隊的政治領導者”不具備依靠人民力量建立根據地的技術和經驗。即使已經建立政權的地區,或機構臃腫,或派系爭斗不止,或腐敗盛行,很難發動民眾,得不到民眾的支持。甚至有些地區拉壯丁、買賣壯丁、魚肉百姓、勾結日偽。這一根本性的弊端,必然導致根據地“甚難獲得政治上的配合,物資極度貧乏,根本不能輔助軍事,隻有軍事一方面之支撐,而無從發動全面性抗戰”。這是國民黨敵后根據地喪失的根本原因。

第二,經濟建設方面。深入敵后作戰的部隊,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處於無后方的作戰狀態,補給困難,這就要求根據地必須加強經濟建設。中國共產黨十分注重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為保証抗戰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各抗日根據地積極推行減租減息政策,以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並團結地主階級在內的社會各階級一致抗日。面對敵人的封鎖,為減輕人民的負擔,各抗日根據地主力部隊和政府機關大力實行精兵簡政。為解決嚴重的經濟困難,又積極開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生產運動。這些都為在敵后堅持長期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反觀國民黨,雖認識到根據地是“機動戰之策源地,持久戰之堡壘。其目的在使部隊能獲得適當之整頓與補充,俾爭取更大之勝利”,為此,它曾擬定敵后根據地的經濟政策,強調“應以保存資源,扶助民眾為主”,並規定了具體措施,但大多流於形式,甚至某些地區橫征暴斂,苛捐雜稅更勝從前,農民負擔非常沉重,終年不得一飽。因此,國民黨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多處於崩潰的邊緣,無法承擔持久作戰的重任,經不起日軍“掃蕩”。

第三,黨的建設方面。實施敵后作戰必須有嚴密的組織領導,有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的建設。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積極開展整風運動,提高了黨員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使全黨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而國民黨痼疾良多,在敵后根據地缺乏團結全民抗戰的凝聚力。在指導思想上,用閹割了革命精神的三民主義作指導,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連國民黨自己也承認“因為忽視革命理論,對於三民主義與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之農工的關系,沒有深切的了解……一切孤立,一切空虛,黨派成了有名無實”。在組織上,戰前困擾國民黨的派系爭斗,又在敵后根據地重演,派系林立,鬆散渙散。如在大別山根據地,CC系與桂系矛盾尖銳,二者為安徽的黨政大權勾心斗角。在構成上,下層民眾較少,成分復雜。據當時國民黨人的自我檢討:“區分黨部迄今未發展入於農村,農民運動,亦以無領導之核心機構,而趨於消沉。”而“官僚政客投機取巧之徒,相率混入黨來”,導致黨員腐化劣化的現象日趨嚴重,侵蝕和敗壞了黨的聲譽,導致“民眾之基礎之日趨薄弱”,根本起不到發動、領導民眾的作用,無法團結全民抗戰。

第四,軍隊建設方面。毛澤東曾說過:“建立武裝部隊,是建立根據地的最基本一環,沒有這個東西,或有了而無力量,一切問題都無從說起。”面對敵強我弱的態勢,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敵后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放手發動群眾,凝聚和發展人民抗日力量,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有力打擊了侵略者,從抗戰全局來看,“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與此相反,國民黨軍隊存在的種種問題導致其無法成為根據地強有力的力量支柱。在作戰方法上,雖然有的將領或領教過紅軍的游擊戰,或接受過短期游擊戰培訓,但不足以熟練運用游擊戰的戰術原則克敵制勝,而“企圖拿正規戰爭的指揮方法施之於游擊戰爭,必然地要束縛游擊戰爭的高度活潑性,而使游擊戰爭毫無生氣”。在后勤補給上,過分依賴后方,一旦被切斷補給線,往往不戰自潰。1941年中條山根據地被日軍攻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軍首先封鎖黃河渡口,切斷補給線,導致國民黨軍隊糧食給養缺乏,雖撐持旬余,甚至吃樹皮、草類及戰馬,最終不支。在構成上,國民黨軍隊成分復雜,在敵后戰場,既有中央嫡系部隊,又有原西北軍、原東北軍、川軍、桂系軍等雜牌部隊及其他地方軍隊,有的是由土匪改編而成,派系眾多,良莠不齊,待遇、裝備不一,各部間互存戒心,缺乏統一指揮和協同作戰,甚至有的軍隊走私、販毒,軍紀敗壞。因此,國民黨軍隊戰斗力較差,一旦遭到優勢外敵的打擊,必然分崩離析,或被消滅,或消極避戰,或投向八路軍、新四軍,或投靠日本。從1941年起到1943年,敵后國民黨軍隊出現大批投敵的潮流,將官投敵者六七十人,軍隊近50萬人,結果直接導致了其敵后根據地的潰敗。

第五,在與民眾的關系方面。朱德指出,敵后根據地“如果脫離民眾,得不到民眾的擁護,就休想在敵人遠近后方存在,它遲早會被敵人消滅”。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一貫信奉“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堅持動員人民、依靠人民,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為密切軍政、軍民關系,各抗日根據地在軍隊中積極開展“擁政愛民”運動,在人民群眾中積極開展“擁軍優屬”運動。對此,連日本侵略者也感嘆不已:“中共及其軍隊集中全力去了解民眾,爭取民心,不但日本,就連重慶方面也是遠遠不能相比的。正因為如此,盡管他們在數量方面處於劣勢,卻具有不容輕視的堅韌力量。”而在國民黨敵后根據地,國民黨一如既往地堅持片面抗戰路線,敵后游擊戰主要依靠正規軍,忽視民眾的力量。何應欽就曾說過:“擔負游擊戰之主要部隊,仍為開入淪陷區之正規軍,並非依賴民眾組合之游擊隊。”甚至有些地區的國民黨游擊隊“抗敵不足,殃民有余”。更為重要的是,蔣介石看到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日益壯大,就把槍口指向英勇抗日的人民武裝。從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起,國民黨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許多“磨擦”事件,使國民黨廣大官兵不得不面對親者痛仇者快的現實,因而士氣低落,戰斗力大大下降。“由於反人民的結果”,國民黨敵后根據地“經不起敵寇‘掃蕩’,1941年崩潰於中條山脈,1942年又在浙贛間崩潰,1943年又在山東崩潰”。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國共兩黨在敵后根據地建設方面存在著多方面的不同,從而使兩黨敵后根據地的結果大相徑庭。這也是國共兩黨敵后根據地在敵后抗戰中作用的差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最終主導敵后戰場的原因之所在。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國民黨敵后根據地在打擊日本侵略者、穩定人心、振奮民眾等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更不能因為國民黨曾建立敵后根據地,而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的巨大功績和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