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鑫: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核心力量

原標題:吳鑫: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核心力量
作者:吳鑫    發布時間:2015-08-27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31—1945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偉大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四大國”之一和“在亞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中國毅然承擔起扶助亞洲弱小國家的道義責任,成為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堅強核心。

  號召東方各民族團結抗戰

  早在1939年1月,毛澤東就指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作為亞洲反法西斯主要力量,處於抗戰一線的中國特別強調東方各被壓迫國家和民族團結起來共同抗日。

  1941年9月,中國共產黨舉行在延安的東方民族友人座談會,為加強對東方各民族斗爭的指導和相互之間的聯系,決定召開東方各民族代表大會,建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10月26日,“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會”在延安召開,來自日本、印度、荷屬東印度、菲律賓、馬來亞、緬甸、泰國、越南、朝鮮、台灣等地的130余名代表參會。大會聽取了朱德的總報告和各國各民族代表的情況匯報,深入總結了其反法西斯斗爭的經驗和教訓。大會成立了“延安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確立了“團結東方各民族的力量,建立鞏固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共同打倒法西斯強盜,為東方各民族的自由平等與解放而努力”的宗旨,選舉了最高權力機關、主席和執行委員﹔通過了組織東方各民族抗日義勇縱隊、成立東方民族學院和培養民族干部的提案﹔並向中國、日本、蘇聯、美國和英國發布了告人民書。這一舉動,奠定了東方各民族團結抗日的政治和組織基礎,將東方各民族的反侵略斗爭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增強了中國在東方反法西斯斗爭中的影響和號召力。

  入緬支援盟軍作戰並入越受降

  1942年1月,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改變了中國孤軍抗戰的局面。盟國組建了包括中國、越南和泰國在內的中國戰區,由中國領導人擔任最高統帥。此后,中國軍隊除在國內抗日外,還數次出國履行戰區職責,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大國擔當和犧牲精神。

  中國兩次入緬支援盟軍作戰。1942年2月,應英軍緊急請求,中國派出第5、第6和第66軍共10萬人的精銳部隊,組成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到1942年5月,中國遠征軍轉戰1500多公裡,取得了同古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的勝利,掩護英軍安全撤退到印度。特別是1942年4月仁安羌一役,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與日軍激戰2日,救出被圍困的英軍7000余人和被俘的英軍官兵、美國教士和新聞記者500余人,被解救人員“個個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是甲午戰爭之后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第一次出兵援助鄰邦抗擊侵略,付出了6萬人的重大犧牲,打出了國威軍威,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尊重和廣泛贊譽。英國《泰晤士報》贊揚中國軍隊“以少敵眾,英勇果敢,將使盟軍之戰績,益增光輝”。1943年10月—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再次出國作戰,與美軍一道實施了緬北和滇西反攻,殲滅日軍4.9萬余人,收復失地8.3萬平方公裡,成功打通中印公路,有力配合了印緬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盟軍的反攻。

  1945年8月,根據盟軍最高統帥第1號命令,中國主持“中國境內(東北地區除外)、台灣和北緯16度以北的法屬印度支那”地區的受降。1945年9月—1946年3月,中國派遣陸軍第1方面軍進入越南,在河內設立佔領軍司令部,接受北緯16度以北的日軍投降,對穩定戰后越南局勢發揮了積極作用。

  援助弱小國家抗日

  中國一直以支持周邊國家的抗日斗爭為己任。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開始大力扶助朝鮮抗日力量。1942年12月,國民政府通過了《扶助朝鮮復國運動指導方案》,不但給予經濟支持和政治聲援,幫助整合各派抗戰力量,還將其武裝——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編入中國軍隊序列作戰。中國共產黨也支持金日成在中國東北創建了祖國光復會和朝鮮人民革命軍。

  越南的抗日力量也是以中國為基地發展壯大的。1942年3月,中國擬定了《對越策動計劃大綱》,指導越南各派民族力量成立了越南革命同盟會。越南革命家黃文歡回憶,我們的同志“一面參加中國老百姓的抗日活動,一面在(越)高平省邊區附近發展革命力量”。1944年8月,“越盟”領導人胡志明在中國的支持下回到越南,開創了抗日斗爭的新局面。

  1942年4月,中國提出“還要擔負起保衛緬甸的任務”。為配合中國遠征軍作戰,中國選派專人赴緬,建立敵后組織機構和工作據點。1943年,緬甸“我緬人協會”領導人德欽登佩訪華后,將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帶回國,該書后來在緬甸共產黨和“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干部中廣泛流傳,促進了緬甸人民的抗日斗爭。

  更為難得的是,中國還引導海外僑胞參加所在國的抗日斗爭。1942年在中英兩方共同指導下,在印度組建了華僑抗日武裝“136部隊”。從1943年5月到1945年9月,“136部隊”先后20次派員潛入馬來亞敵佔區搜集情報,為盟軍制訂對日作戰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1942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影響下成立的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隊,以新四軍和八路軍為榜樣,也稱“第48支隊”,在3年多的戰爭中,作戰260余次,殲敵202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940余支,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支持東方被壓迫民族的獨立解放

  近代以來,中國飽受殖民主義侵害。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認為,如果“單獨顧到本身的自由平等……不管旁的弱小民族……那就完全違反我們的民族主義”。1943年9月,中國將外交政策目標確定為對內恢復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對外輔助亞洲各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更加積極地為東方被壓迫民族代言。

  早在1941年8月,美國和英國發布的《大西洋憲章》首次提出了民族自決原則,中國表示積極擁護,但同時指出,憲章隻提到了摧毀納粹暴政,卻“未提日本之名”。中國強調:大西洋憲章,特別是解除各侵略國武裝和民族自決等原則,應適用於全世界﹔日本領土以1894年之前的范圍為准﹔各民族各種族平等。1942年3月,中國呼吁盟國承認印度、越南、韓國及菲律賓的獨立。這些舉動,反映了中國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獨立解放的堅定立場,極大地鼓舞了各國的獨立運動。

  中國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堅持亞洲的獨立解放。中國堅持將“使朝鮮自由獨立”寫進《開羅宣言》,為其獲取了正式的國際法保証。在中國的努力下,中美達成了戰后共同協助越南和泰國獨立的共識,羅斯福還提出,英國在印度應該滿足於它的特惠經濟地位,必須給印度人民以政治獨立。這極大地促進了亞洲被壓迫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

  中國還力促將民族自決原則列為《聯合國憲章》宗旨。在1945年4—6月的舊金山制憲會議上,美、英提出托管的目的為“自治”,法國提案則根本未涉及殖民地獨立問題。中國提出,“代管領土之目的在於改善被代管領土之人民經濟教育狀況,促進其社會福利,並扶助其完成自治或獨立”,從而廢除殖民制度。中國提案遭到了美、英、法、澳、南非等國的強烈反對,但中國“態度異常堅決”,形成“與英美尖銳之對立”。會后協商中,美國代表提出,如果中國同意美英等國的意見,可以在托管理事會給中國一個永久性席位。但中國表示並不想在這一問題上為自己謀取任何特殊好處,而是衷心希望把民族獨立包括在聯合國的基本目標中。在中國的堅持以及蘇聯和廣大中小國家的支持下,民族自決被列為聯合國的宗旨。中國成為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前途的象征和希望的源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堅定抗日、扶助弱小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反法西斯盟國的承認和東方各國、各民族的尊重與擁戴。正如1939年緬甸訪華團團長吳巴倫指出的,中國的抗戰“為東方和平獨立神聖偉大之工作”,中國“所負使命,有如合眾國之在美,蘇聯之在歐”。中國當之無愧地成為亞洲抗日斗爭的中心和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堅強核心。

原載:《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