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主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個顯著不同是:它有兩個主要的戰爭策源地——德國與日本﹔有兩大主戰場——歐洲戰場與亞洲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起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的犧牲也同俄羅斯人民一樣是最慘重的。”歷史証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亞洲主戰場。
東北抗戰——
中國最早舉起反侵略旗幟
二戰時期,日本是最早形成的一塊戰爭策源地。日本對中國覬覦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去不過十余年,列強重建遠東秩序的華盛頓會議結束不到十年,日本便迫不及待地要用武力打破遠東秩序。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自毀鐵路,嫁禍於中國軍隊,隨即向中國守軍發起全面進攻。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托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明哲保身的西方政治家們此時尚未意識到日本對中國東北發動侵略所隱含的意義,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軟弱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面對國土淪喪,中國人民毅然舉起了反抗侵略的旗幟。江橋抗戰,展示了東北軍民的抵抗決心,由此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武裝斗爭。由東北軍隊與當地民眾組成的各地義勇軍紛紛成立,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東北義勇軍失敗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繼續堅持東北抗戰。東北抗聯發展最盛時編有11軍。東北軍民前赴后繼英勇作戰,至1937年7月,消滅日偽軍達10萬余人,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東北抗戰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不僅武器簡陋,彈藥匱乏,就連將士們基本的吃穿也不能保証,但他們仍頑強堅持下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死后被日軍殘忍解剖,侵略者們發現他的胃中竟然一顆糧食也沒有,隻有草根和棉絮。這樣頑強的抵抗意志,令“圍剿”日軍也不禁為之震驚與折服。
誠如德國學者魯道夫•哈特曼所說:“日本早在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對東北的侵略,打響了法西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第一槍。中國軍民在東北的抵抗,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全民抗戰——
獨力支撐對日作戰4年半
1937年7月,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在這長達4年半之久的時期內,中國是亞洲反法西斯戰爭的惟一戰場。那時的中國既是在為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實際上也是在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而戰。抗日戰爭的堅持,極大地消耗了日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日軍在亞洲侵略擴張的手腳,迫使日軍放棄了北進計劃,並對其實施南進計劃起到了阻滯作用。
當全面抗戰爆發之時,中日兩國在經濟和軍事實力對比上相差懸殊。在戰爭爆發后的一年半中,中國軍隊的抵抗不可謂不英勇,從淞滬戰役中堅守寶山城全部壯烈犧牲的姚子青營、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到台兒庄戰役中堅守藤縣幾近全部陣亡的王銘章師,中國軍隊浴血奮戰,確如《義勇隊進行曲》所唱:“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抵抗侵略的長城”。雖然日軍挾火力優勢,佔領了中國大片國土,中國東部和中部的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告淪陷,然而中國抵抗的怒火始終熊熊燃燒。
正面戰場終於穩住了戰線,與日本展開拉鋸戰,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軍隊還不時發起攻勢作戰。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正面戰場各戰區發起了冬季攻勢作戰,共計斃傷日軍5萬余人。特別是昆侖關一役,消滅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大部,擊斃該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勝利。
在日軍后方,中國抗日軍民的斗爭並未停止。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軍民打出了一片新天地,締造出一個個抗日根據地,使日軍“后方”變成了令其寢食不安的“前方”,日軍陷入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敵后抗日力量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游擊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作戰方式,充分體現了裝備落后但意志堅定的敵后軍民的抗日勇氣和智慧。在最困難的1941年至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民兵共作戰4.2萬余次,斃傷俘日、偽軍33.1萬余人。日本舊陸海軍檔案和戰史叢書裡,有眾多“治安戰”的記載,充斥著對中共游擊戰無可奈何的感嘆。可以說,這一時期,敵后游擊戰成為消耗日軍力量最為恰當的攻勢戰略,也成為消耗日軍膽略與士氣最為有效的心理戰略,為改變中日戰爭力量對比,促使中國度過最為艱難、也最為重要的相持階段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隨著敵后抗日力量不斷發展壯大,敵后戰場還發起了“百團大戰”這樣的全面進攻作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在全面戰爭剛剛爆發時,日本流傳著“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說法。然而,僅僅是在淞滬地區,作戰便打了3個月。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本不得不一再增兵。1937年,侵華日軍為21個師團,到1941年時,日本在華兵力增至40個師團。但侵華日軍兵力的增加仍無法改變戰爭的相持局面,日軍深陷於中國的戰爭泥潭之中。
4年半中,中國軍民獨撐抗戰。隨著時間推移,美英逐漸意識到了中國抵抗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戰略意義,開始向中國提供物資支持。陷入僵局中的日本,認為中國的抵抗得以延續,全因獲得美英等國的支持。為了徹底解決中國問題,日本決定孤注一擲,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企圖迅速摧毀美英和中國的抵抗意志,一舉解決東亞問題。日本這一舉動,加速了其走向敗亡的進程。
同盟互助——
境內外戰場協同作戰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幾乎所向披靡。1941年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1942年1月2日佔領馬尼拉,2月15日,佔領新加坡,3月9日,荷屬東印度亦告淪陷。數月之內,日軍取得了斃傷俘英、美、荷等盟軍官兵約30萬人的戰績。
此時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發起長沙作戰。結果,中國軍隊重創日軍,取得了斃傷日軍5萬余人的戰績。長沙會戰是這一時期盟軍對日作戰的惟一勝利,與英美在東南亞戰場的一敗涂地形成明顯對比。英國《泰晤士報》評論稱“12月7日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就此發來賀電。以往對日軍戰斗力比較輕視,而對中國抗戰戰績有所不滿的英美,此時終於領教了日軍的戰斗力,體會到中國抗戰之艱辛。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為更有效地協調作戰,成立了中國戰區。為支持盟軍作戰,中國派出遠征軍出境作戰。1942年2月,10萬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支援英軍。中國軍隊作戰英勇,曾在仁安羌地區解救被日軍圍困的英軍7000人。英倫三島亦為之震動,指揮這一作戰的中國新38師師長孫立人因此而獲得了英國勛章。由於英軍缺乏斗志,緬甸保衛戰終告失敗。緬戰失利后,撤退到印度的中國軍隊厲兵秣馬,重組為中國駐印軍,並在1943年末發起了緬北反攻戰。駐守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在1944年5月發起滇西反攻戰,向緬北推進。兩軍於1945年春勝利會師。緬北反攻戰是盟軍在大陸地區發起的第一次成功的反攻戰,共斃傷日軍4.8萬人,基本消滅了日軍第18、56師團。
抗戰期間,裝備落后的中國軍隊英勇作戰,給侵華日軍以重創,斃傷俘日軍人數達133萬人。此外,日本陸軍大部仍被牽制在中國。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仍有110萬左右的軍隊用於中國戰場,這一數目超過了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各島的兵力總和。此外,還有70多萬關東軍駐守在東北地區。由於中國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日軍無法向太平洋戰場轉移更多兵力,這就有力地支持了盟軍在太平洋方面的作戰。
戰時盟國領導人高度評價中國軍民的抗戰。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可以一直沖向中東”,由此可見中國戰場的戰略價值。正是由於中國軍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與蘇、美、英同為當時世界上堅持與軸心國作戰的4支主力軍,中國獲得了“四強”之一的稱號。戰時“四強”此后又順理成章地成為戰后維護世界安全的核心組織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由一個戰前屢遭侵凌的弱國,一躍成為一個承擔維護國際和平任務的核心國家,其原因何在?正是因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已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或缺的亞洲主戰場,中國人民在抵抗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是歷史對中國抗戰偉大功績的肯定與嘉許,也是未來世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新的維護者的期待。 (本文執筆 王建朗)
原載:《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