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為二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國際史學界“點贊”中國

作者:毛莉 張清俐    發布時間:2015-09-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內容摘要:“說起二戰,歐洲人長期以來談論的其實只是歐洲戰場。”8月27日,法國著名國際關系史專家羅伯特·弗蘭克在濟南參加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際史學界應將目光更多投向亞洲、非洲戰場,特別不應遺忘中國為二戰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

關鍵詞:抗戰;弗蘭克;戰場;日本;林志弦;勝利;史學;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侵略

 

跳出西方中心主義的研究框架、在全球史視野下推動世界歷史研究,是當前國際史學界努力的方向。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席卷80多個國家和地區、讓約20億人卷入戰火的人類空前浩劫,無疑更需要在全球史視野下進行考察。

“說起二戰,歐洲人長期以來談論的其實只是歐洲戰場。”8月27日,法國著名國際關系史專家羅伯特·弗蘭克在濟南參加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際史學界應將目光更多投向亞洲、非洲戰場,特別不應遺忘中國為二戰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

外國學者認同二戰始於中國戰場

在此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弗蘭克主編的兩卷“大部頭”新著《1937—1947:戰爭—世界》引發熱切關注。這一跨學科國際團隊聯手打造的重大學術工程從全球視野下重審二戰,明確將中國戰場認定為二戰的起點,顛覆了歐洲人對二戰始於1939年的普遍認知。

弗蘭克解釋說,因為1937年爆發的中國全面抗戰具有標志性意義,書名中選擇了1937年這個年份,但事實上二戰起始時間可以前推至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

弗蘭克的觀點代表了越來越多國際歷史學家的看法。美國世界史學會前主席、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歷史系教授馬克·吉爾伯特今年7月在北京向記者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二戰史著作採納了二戰始於中國戰場的觀點。

弗蘭克認為,當前應努力推動歷史學家的這一研究成果在西方社會普通民眾中普及。

抗戰勝利使中國重獲大國地位

“中國是二戰的第一個受害國,這也意味著中國最早開始抵抗侵略。”弗蘭克表示,中國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長時間堅持抗戰,為二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1937—1947:戰爭—世界》一書分析了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機制,並對亞洲戰場尤其是中國抗戰著墨頗多。

韓國西江大學教授林志弦向記者表示,日本侵略帶來的深重災難促使中國人民團結起來,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等所有資源進行頑強抵抗,並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在弗蘭克看來,抗戰勝利的一個突出意義是,中國重獲自鴉片戰爭之后逐漸丟失的國際地位,開始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他說,在成立聯合國的最初設想中,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這四大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是后來才成為第五個常任理事國的。“這是中國在二戰中偉大作用的體現。”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列昂尼德·鮑羅德金說,“中國人民在二戰中作出的犧牲和俄羅斯人民一樣是最慘重的。”鮑羅德金認為,正是由於中國人民的頑強抗戰牽制住了日軍“北進”西伯利亞,1941年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蘇聯才大膽將部署在遠東地區的兵力調往西部前線,“這為蘇軍成功抵御德軍進犯莫斯科提供了決定性支持”。

鮑羅德金表示,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世界各國的歷史學家對中國歷史、中國抗戰歷史的興趣在日益增加,對中國抗戰歷史地位的評價也會愈加公允。“俄羅斯的歷史教材中近年來有關中國抗戰的篇幅也明顯增加了。”

抗戰閱兵是對人類正義的弘揚

9月3日即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備受國際史學界矚目。林志弦從一名史學家的立場出發,表達了對韓國總統朴槿惠出席閱兵式的支持,稱其“名正言順”。

“中韓兩國人民在二戰中有相似的歷史遭遇,對二戰有相似的理解和記憶。”林志弦說,中韓兩國人民都是二戰的受害者,都飽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之苦。此外,在二戰期間,也曾有韓國人加入到中國抗戰當中。這種種原因形成了中韓共同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的情感基礎。

林志弦特別談到,在對二戰歷史的認識問題上,日本右翼民族主義者的態度是中韓人民所不能接受的。日本右翼民族主義者不談對別國的加害,反而渲染作為世界上唯一遭受核爆國家的“受害者”身份。更有甚者稱日本發動的戰爭是日本領導的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解放戰爭”。“如果日本真正意識到了它的加害者身份,那麼它向中韓人民道歉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但因為他們總以‘受害者’自居,所以很難作出真誠的道歉。”

多位學者向記者表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活動無論是在俄羅斯、澳大利亞還是在中國舉行,目的都是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如何反抗侵略、戰勝邪惡,都是對人類正義的弘揚,都應該得到尊重。舉行二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是對歷史的銘記、是對未來的警示,將有力推動國際社會共同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國際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