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洲:弘揚抗戰精神 助推復興夢想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扭轉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開啟了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復興的征程。抗日戰爭的勝利固然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是贏得這場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今天,我們紀念抗戰勝利,就是為了更好地弘揚抗戰精神,深刻體會蘊含其中的歷史內涵,領悟激蕩其間的意志氣魄,激揚精神斗志,激發奮進力量,致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像前輩那樣成就宏偉大業,共鑄復興夢想。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起點
抗日戰爭的硝煙盡管早在70年前就已消散,但抗戰精神會永遠銘刻在國人心間。作為中華民族成功抵抗外敵入侵的重要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首戰場和東方主戰場,經過長達6年的局部抗戰和歷時8載的全面抗戰,抗日戰爭最終以中國人民的徹底勝利載入世界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史冊。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營造了條件、也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開辟了道路。
1.抗日戰爭挫敗了日本征服中國的圖謀,改變了近代中國屢遭列強侵略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的夢想。作為一個泱泱文明古國,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晚清統治者的腐朽統治和閉關鎖國,使中國一步步滑向衰敗,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宣告了古代中國輝煌歷史的終結。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頻繁入侵和掠奪,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飽受欺凌和屈辱的中國人民,在內憂外患、亡國滅種的危機中,懷揣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進行了一次次不屈不撓的斗爭,卻遭遇了一次次喪權辱國的慘敗。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來形容近代中國屢遭列強欺凌的悲慘狀況一點也不為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把中國逼到了亡國滅種的境地。毛澤東同志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各族人民一改過去“一盤散沙”的軟弱渙散狀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紛紛投入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自衛戰爭中,開創了全民族團結抗敵的嶄新局面,最終一舉洗雪了近代以來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這一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有力維護了國家的主權、領土的完整和民族的獨立。
2.抗日戰爭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大大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通過持久頑強的斗爭,不僅破壞了德日法西斯協同配合、打敗蘇聯的“北進”行動,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而且拖延了日本“南進”的步伐,使日軍南進始終背負著中國戰場這一沉重“包袱”,減輕了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的作戰壓力﹔同時還直接支援了亞洲其他鄰國的抗日斗爭,譬如中國遠征軍數十萬人兩次入緬直接打擊了侵緬日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根本打破了德、意、日三大法西斯軸心國妄圖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可以說,正是憑著曠日持久的浴血奮戰,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因而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贊譽,贏得了自身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中國政府直接參與了《聯合國憲章》的制定並成為聯合國的主要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贏得了重新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的機會。
3.抗日戰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巨大的領導力和影響力,鍛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力量。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始,就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以正確的主張、堅定的意志、模范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擔當了奪取戰爭勝利的先鋒。從提出並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到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廣泛建立抗日根據地到積極開辟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日戰爭的中堅力量,為全民族的持久抗戰和最后勝利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干部身先士卒,不僅涌現出了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等為國捐軀的抗日將領,更涌現了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等英雄群體。在共產黨員的帶動下,廣大人民空前覺醒,發出了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成為抵御日本侵略、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經過抗戰歷練的中國共產黨,以嶄新的面貌引起國際社會矚目,走上了國際政治舞台。
偉大抗戰精神及其激發的民族斗志是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証
作為“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以弱對強的戰爭,也是一個以弱勝強的奇跡。這一奇跡的出現固然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促成、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與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戰略策略和國共兩大戰場的精誠合作密不可分,也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給予的支持和援助息息相關,但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抗戰精神的形成與全民抗戰的發動。
1.在抗日戰爭中形成的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經由“明治維新”,國力日漸強盛且迅速成長為亞洲乃至世界強國﹔而當時的中國歷經西方堅船利炮的百年沖擊和侵略戰爭的多次洗劫,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均遠遠落后於日本。不僅如此,當時的中國貌似統一,實則內戰不斷,民心渙散。可以說,日本之所以敢於挑舋欺負中國,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缺乏民族凝聚力,難聚全民之力御敵。
但是,在中日雙方實力對比堪稱懸殊的情況下,面對裝備精良、優勢明顯的日本法西斯勢力,中國人民無所畏懼、奮起抗擊。貧弱的中國之所以能夠戰勝強悍的日本,創造出世界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奇跡,憑借的正是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展示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展示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展示了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日寇鐵蹄踐踏在中國大地的同時,也把抗爭怒火埋在中國人民的心裡,中國人民迸發出洶涌的愛國熱情,匯聚起磅礡的抵抗力量。“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使奮起抗爭成為絕大多數中華兒女的毅然選擇,廣大愛國軍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活劇。偉大的抗戰精神,奠定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最堅實基礎。
2.偉大的抗戰精神及其激發的全民抗戰斗志,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在抗日戰爭中,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面對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中國人民迅速覺醒,中華民族空前團結,中華兒女的戰斗力和凝聚力空前提升。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抗日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這種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為核心的偉大抗戰精神,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抗戰的強大精神支柱。為抗擊侵略、救亡圖存,為捍衛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中國人民表現出高昂的戰斗意志,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黨派、各階級階層、各社會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都義無反顧投身到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從戰略防御到戰略相持,再到戰略反攻,無論是在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血肉之軀奮勇抵抗,以獻身精神彌補裝備劣勢,奏響了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可以說,正是由於抗日戰爭中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空前覺醒和增強,將中國由“散沙一盤”凝聚成了“磐石一塊”﹔正是各族人民的團結抗爭,使中國迸發出了難以阻擋的強大力量,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戰精神是助推中華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抗戰結束已經70年了,但對這場戰爭的研究、反思始終沒有停止。抗戰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而且歷久彌新。站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所面臨的內外形勢、所肩負的使命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目標,中華兒女必須進一步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曾經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然而,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后,尤其是鴉片戰爭以來,一次次抗擊侵略戰爭的失敗、一個個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受到了極大挫傷。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歷經抗戰戰火淬煉的中國人民,更加堅定了對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追求。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充分証明: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代表,是領導全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解放和復興的堅強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對其他救國途徑的嘗試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歷史選擇,是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能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直接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福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一定要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矢志不渝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庄大道奮勇前進。
2.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用抗日戰爭偉大精神提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抗戰是血與火鑄就的壯麗史詩,抗戰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體現的是對民族的認同、對國家的責任。愛國主義是把中華民族凝聚團結在一起,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力量,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民族精神不僅是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也是民族興盛的精神力量。在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隻有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才能不斷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凝聚起磅礡的中國力量。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戰爭之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各族人民共斗爭的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隻爭朝夕的進取精神,用全體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奮斗,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原載:《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1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