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戰爭的歷史播撒正義、和平、人民的信念

——談抗日戰爭教育中青少年困惑的幾個問題

作者:張斌平 高洪 朱漢國    發布時間:2015-09-22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張斌平

高 洪

朱漢國

CFP

CFP

■主持人:

張斌平(北京五中校長、歷史特級教師)

■訪談專家:

高洪(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黨委書記、副所長)

朱漢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中學歷史課程標准研制組負責人)

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在隆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時刻,如何促進青少年正確地反思戰爭珍愛和平,培育正確歷史觀、價值觀顯得愈加重要。在9月8日教育周刊基礎教育版刊發的《如何從抗戰歷史中涵育青少年核心價值觀》一文提出:青少年關於抗日戰爭的一些認知比較薄弱、模糊,對一些影響價值觀形成的深層次問題還需要引導。就這個話題,我們邀請專家針對這些問題予以解答,以便更好地理解歷史,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歷史體驗,反對戰爭珍愛和平,逐步讓學生樹立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價值觀念。

為什麼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張斌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何讓青少年深入理解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高洪:我們認為,1931年日本策動“九一八”事變,大舉侵華,侵犯中國東北,已經引發了法西斯發動的世界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時間最早、歷史最長。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投降,盤踞在中國本土上的日軍有105萬。英美的領導人,羅斯福、丘吉爾都講過,沒有東方戰場的牽制,那太平洋戰場,甚至在全球意義上打敗法西斯是不可想象的。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我們牽扯著100多萬武裝的日軍,那麼日軍騰出這個力量來,在太平洋戰場、在東南亞戰場、在澳大利亞、美軍能否順利地打敗日本法西斯?美國考慮過,如果硬打到底,美軍可能傷亡過百萬,100萬是一個巨大的決定戰爭結果走向的數字。中國當然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蘇聯在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時候,沒有中國戰場的敵后武裝的主要作用,日本若調動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在蘇聯背后插上一刀,蘇聯能否撐得住很難說。當時,蘇聯西伯利亞地區是空虛的,所有軍隊都直接從西伯利亞火車運到前線去打擊德國法西斯。一個大國同時對兩個大國,兩面作戰那是很難取勝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時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強有力支持也是各大國本身的需要。

朱漢國:一是要增加相關史實的論述,二是要轉變歷史敘事的視角,要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視角來論述中國抗日戰爭。或者說,要把中國的抗日戰爭置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去論述。要讓青少年具有這樣的認識:一、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世界法西斯對外侵略戰爭的第一把戰火。二、1937年,中國全民族抗戰的爆發,對世界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格局的影響。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軍主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國的持久抗戰不但為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爭准備時間,而且為保証同盟國實施“先歐后亞”大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三、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主動加強與蘇、美、英、法等同盟國的戰略協調,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為取得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軍民與各國軍民一道,互相支援,互相配合。美、蘇等國從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中國也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與盟軍協同作戰,使日軍遭到少有的沉重打擊。中國長期的抗戰和與日軍殊死的斗爭,使中國抗日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在一般人印象中,與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相比,一次性大規模殲滅日本侵略軍的戰役不多。如何理解這種情況?

張斌平:評價美蘇對中國抗戰的貢獻還有一些因素值得關注。中國抗日戰爭歷時14年,大小戰斗無數,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涌現出無數抗日先烈,但在一般人印象中,與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相比,一次性大規模殲滅日本侵略軍的戰役不多。年輕人應該如何理解這種情況?

高洪:這主要是理解戰爭方式的不同。歐美與日本是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現代國家之間的對決,中國不是。現在的年輕人在電影大片裡看到的都是整建制集團軍的對抗性作戰。我們是不能和日本打對抗性作戰的,一直到1944年,國民黨軍隊節節防御,節節敗退。共產黨軍隊非常缺少子彈,我們歌裡唱的是“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日本的關東軍老兵經過實彈訓練,打得非常准。如若組織大規模戰斗,沒飛機,沒坦克,和訓練有素的日軍進行大規模作戰,這是不敢想象的。我們打的是人民戰爭,我們深入敵后,用小規模的,化整為零的兵民結合的方式,也打了很多小仗,積小勝為大勝。這是我們中國特色的,特別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做法,給日軍的打擊力度是相當大的。如果沒有這種累加的巨大的效果,日本完全可以騰出手來去打蘇聯,去太平洋作戰。中國戰區特別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斗爭是非常堅決的。等到國民黨軍在滇西、緬北地區作戰的時候,那些兵團經過很好的訓練,得到外部充足的戰略物資補充,把日本人打得很慘。我們的優勢就在於我們有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們誘敵深入。現在的青少年對人民戰爭的觀念淡漠了,不像過去的人能夠明白這個。

朱漢國:出現這種現象有內外兩種因素。從外部來說,是受國際上一部分不能正視中國抗日戰爭歷史地位的史觀影響﹔從內部來說,是社會輿論還不能客觀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影響所致。事實上,在歐洲戰場上大規模殲滅侵略軍的戰役並不多,而中國的抗日戰爭殲滅大量侵略軍的戰役並不少。如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相持階段的百團大戰、桂南戰役、湘西戰役等。有鑒於此,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加強中國抗日戰爭的研究,擴大其國際影響﹔同時客觀地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作用。

如何讓青年人理解兩個戰場對抗戰勝利的貢獻?

張斌平:剛才說到這個情況是因為中國戰場形成了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這是中國抗戰的特殊現象。如何讓青年人理解兩個戰場對抗戰勝利的貢獻?

高洪:至少日本侵華初期,國民黨是消極的。而在東北被日軍佔領以后,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是在整個東北抗聯作戰當中,打得最堅定最頑強。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都是共產黨員,他們打得非常慘。我們的游擊戰爭缺少根據地,沒有擴充設備。比如,不能生火,一生火就有煙,有煙日軍就能發現。那是最為艱苦的年代,東北抗聯作戰,艱苦的程度要超過關內。所以,最后楊靖宇殉國以后,日本人都集體給他敬禮。這種精神確實令我們佩服。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從民族大義角度出發,共產黨和國民黨摒棄前嫌。如果不形成全民族統一陣線來抗戰,中國未必能撐下來。

朱漢國:抗日戰爭期間存在著兩個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之一。兩個戰場的存在,是1927年后中國政治軍事在抗日戰爭時期延續和發展的結果。如何看待這兩個戰場,我們應認識到:一、兩個戰場承擔著不同的戰略地位。國民黨軍處在日軍戰略進攻的正面,負責正面戰場作戰﹔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處於日軍的后面或側面,負責敵后戰場作戰。二、兩個戰場是各自獨立的。兩個戰場作戰任務相同,其命運息息相關,但主要是各自與日軍作戰,各有各的作戰區域,是抗日戰爭的兩個部分。三、整個抗戰時期,中日矛盾是決定一切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雖有沖突,但互相配合對日作戰是主要的。從抗戰的整體上和全過程來看,中國是進行著一場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都是中國抗日戰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何讓青少年理解為什麼會出現“漢奸”“偽軍”這種現象?

張斌平:1937年毛澤東同志在《祭黃帝陵文》中說“遼海燕冀,漢奸何多!”后來,又出現了汪精衛等漢奸政權和“偽軍”。如何讓青少年理解這種現象?

高洪:這有復雜的背景。當時蔣介石雖然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是事實上,中國軍隊內部、中國政治勢力之間就沒有統一過。這是日本在政治意義上敢於冒險侵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陣線,最后在政治上、精神上承擔起了職責。那些漢奸本身就與中央政權是敵對關系。

朱漢國:抗日戰爭時期出現“漢奸”“偽軍”現象,應從多方面去分析:一、漢奸的上層,這部分人甘為漢奸,是由於缺乏民族氣節、貪圖個人榮華享受所致。二、一些偽軍下層士兵,是迫於日偽政權強制和家庭生活貧困。三、在抗日戰爭期間漢奸、偽軍的出現,與國民教育缺失有關。誠然,相對於全體中國人民而言,甘願為漢奸者仍是少數。廣大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抗爭。正是中國人民堅持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