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公器”豈能私用
“夫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這句話歷來為學術界所推崇,亦為許多學者所踐行。但近年來人們總會一遍又一遍地議論這樣一個久遠而又現實的話題,主要是因為學術界和整個社會存在與此不一致的地方,對此我們應高度重視。
學術是有系統的專門學問,系統揭示的是規律,探索規律形成科學。科學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學術自然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故學術成為“天下之公器”。學術作為“天下之公器”的本質,決定了學術的根本宗旨是服務人類社會。學術的主體是學者,這也決定了學者進行學術研究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應該說,當前學者中的絕大部分擔負起了使學術作為“天下之公器”的社會責任,但也不能無視一些現象所反映的學術“公器”被私用的兩個問題。
一個問題是將重要文獻資料“化公為私”。比如,一些地方或單位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重要文獻資料不是視為“公器”,而是作為個人或單位的“私產”“私器”。他們不是考慮如何使這些重要文獻資料保存好、利用好,推動學術發展,而是主要考慮能否讓自己獲得名利。一旦不能獲得名利,其他人或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等若提出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出版或數字化等合理建議,就會被他們千方百計阻撓。這麼一來,“公器”事實上已成為謀取個人利益的“私器”。甚至一些以國家或集體行為獲得的學術資料,個別人也鑽制度與規定的空子,將其據為己有,作為向單位討價還價、謀取私利的籌碼。這顯然違反了基本的學術規范。學術研究是個人的事業,更是社會的事業,每一個學者都應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
另一個問題是漠視學術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以歷史學為例,對歷史的關注是人的本能,也是歷史學作為科學的價值所在。但是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的“戲說”“惡搞”歷史大行其道,從最初的扭扭捏捏到現在開始堂而皇之地以電視、電影、廣播、出版物等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其中也不乏學者的身影。對於歷史知識寓教於樂的傳播方式應該提倡,但必須區分“戲說”與“寓教於樂”。前者是把歷史庸俗化,“惡搞”歷史以獲得名利﹔后者是為了調動人們了解、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進而正確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增強歷史責任感。各種各樣的歷史讀物和歷史題材藝術形式,都不能背離“天下之公器”的要求,大前提都是要尊重歷史、尊重學術,這是文化工作者起碼的社會責任。“惡搞”歷史的原因是利益驅使,歷史變成某些人謀利的商業工具,“公器”已為私用,結果是以娛樂化方式褻瀆歷史的尊嚴。
從本質來看,“惡搞”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表現。當然,歷史虛無主義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歪曲歷史、偽造歷史,從而使全社會所關注的國家歷史、中華民族歷史被虛化、矮化、丑化。從中國遠古文明源於“聖經”之說到精忠報國的岳飛、抗日英烈被矮化,從假設歷史到虛構歷史、否定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這種“學術”以“天下之公器”自詡,堂而皇之地走進公眾,它們所危及的是國家理念的認同、民族精神的傳承、家國記憶的堅守。對於國家與民族而言,歷史虛無主義危害是極大的,它以“天下之公器”的“學術”面目出現,實際上卻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公器”私用。我們應該本著對科學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的態度,理直氣壯地揭露其真面目,還社會一個真實的歷史、科學的“公器”。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