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於史觀則難以明辨史料

作者:陳瑛    發布時間:2016-01-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評價歷史人物,重要的是要堅持正確的立場和態度,即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對歷史和時代負責﹔堅持運用正確的方法,即唯物辯証法,去收集、整理和剪裁資料,科學地做出結論。絕不能抓住某些細節津津樂道,炫新耀奇﹔甚至輕易以此作為論據,懷疑甚至推翻已有的正確結論。

最近,一些文章對蔣介石的研究中又有“發現”稱:“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蔣氏始終是一個被‘漫畫化’的政治符號”,宣稱“還蔣介石真相”,“已成為深化中國現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些文章從蔣氏秘檔中找出早年在上海他曾一度“貪色”,然后又進行“天理”與“人欲”交戰的記錄,証明蔣表現出“重要的政治人物這方面的‘真面目’……至為難得,甚至可以說絕無僅有”。津津樂道當初蔣如何攻讀馬克思著作,對於社會主義感興趣,似乎只是因為對“殊無誠意”的蘇共不滿,后來才選擇了向反蘇反共的轉變,並表示對蔣的這一舉動“不難理解”。

什麼叫“被‘漫畫化’的政治符號”?什麼叫“被丑化的歷史人物”?無非就是說我們以往歷史研究裡所講的蔣介石並不真實,如今要推出一個“真實的蔣介石”。即使蔣介石有過存“理”滅“欲”的思想斗爭,即使他早年曾經短期相信過社會主義,讀過馬克思主義的書,又怎麼能夠否定掉他在“四一二”以后,背叛孫中山先生“聯蘇、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屠殺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抗日時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抗戰勝利后堅持獨裁專制,堅持內戰的種種罪行。不能因為思想裡有過理欲沖突,他就是“正人君子”﹔曾經信仰過社會主義,他就是個“先進思想戰士”。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寫到:“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無論如何,在新中國建立以前的幾十年裡,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在這對主要矛盾中,蔣介石是違背歷史潮流的。看一個人,特別是歷史人物也要如此,首先要看全部歷史和全部行為,關鍵時刻的關鍵表現,從中抓住本質主流,即他站在時代潮流的哪個方面。至於其歷史中的細枝末節,即使是真實的,也要進行認真分析:有反映主流和本質的,也有與本質主流無關,甚至與主流和本質相沖突的。

我們應當尊重歷史,緊緊抓住本質和主流,運用恰當的資料,包括新發現的一些史料,以豐富和發展歷史。至於那些與本質無關,甚至與本質和主流相沖突的東西,則應通過研究鑒別后,進行科學地剖析,解說其矛盾產生原因,正確地取舍。記得當年胡適曾經大講什麼中國深受“五鬼”(即“貧、病、愚、亂、貪”)之害,卻對為患最烈的帝國主義隻字不提,陶行知就批判他說:“明於考古,昧於知今﹔捉住小鬼,放卻大魔”。陶行知先生的評價是有歷史智慧的。

(作者: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