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話語體系,迎戰歷史虛無主義
【編者按】近年來,隨著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甚囂塵上,網上出現一些惡意歪曲歷史、散布謠言的人。他們抹黑邱少雲、黃繼光、董存瑞、雷鋒等先烈的英雄事跡,歪曲國史、黨史、軍史,沖擊社會主流價值觀,在社會上,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在歷史虛無主義這扇虛掩的門后,究竟是何“真容”?就相關問題,光明網記者採訪了空軍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喬良。
喬良指出,英雄是為了人民利益獻身的高尚群體,是社會的主流符號,否定英雄其實就是在否定社會主流價值觀。而否定英雄只是歷史虛無主義的切入點,其目的是進行深層次的意識形態顛覆,以此來否定中國歷史、否定中共執政合法性、否定中國發展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歷史虛無主義的套路是剝奪民眾對黨和國家、對中國革命和歷史的認同感,通過攪亂大多數人的思想,使其喪失判斷力、丟掉立場,進而與黨和國家的目標逐漸背離。歷史虛無主義猖獗是國外國內共同作用的結果。
歷史虛無主義是西方入侵中國意識形態最便捷的突破口
喬良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有深刻的國際背景,面對國力不斷增強、GDP世界第二的中國,西方世界難以適應。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已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衰落,並認定這一衰落來自新興國家的挑戰。為了延續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美國一方面在經濟上給中國制造麻煩,擾亂中國周邊投資環境﹔另一方面,讓自己站在道義制高點上,用所謂普世價值的解釋權,打擊中國。在這方面,美國的手法甚多,“欲滅其國,先去其史”就是其中之一。實際上,對別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顛覆,是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精心策劃,由來已久。
“這項戰略,美國已有成功的范例”,喬良闡釋說,前蘇聯解體始於意識形態的崩潰,就是最好的佐証。當時,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提出“新思維”,就意味著已經在意識形態上向對手繳槍了。隨后,蘇聯從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迅速跌落。后來從蘇聯分離出來的俄羅斯,在經濟領域全面接受西方的自由經濟理論,服用西方開的“藥方”——休克療法,致使經濟一落千丈﹔在意識形態領域,更是全盤接受以社會民主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為核心的西方價值觀,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俄羅斯民族精神。
其實在蘇聯解體前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顛覆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一直散布“歷史終結論”、社會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共產主義“渺茫論”等謬說,從未間斷過對我國的意識形態滲透。
“軍事上,大縱深作戰需要部署好強大的縱深梯隊,但在整條戰線上必須先找到突破口。西方對我們的意識形態滲透也是如此。”喬良用“大縱深戰略”的軍事術語做形象比喻,“對於西方而言,圍堵中國最好的缺口是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滲透的最佳突破口就是歷史虛無主義。”
喬良進一步分析指出,經濟上,中國的體量太大,西方如果想從經濟上打開缺口,一下子干掉中國經濟,不可能﹔軍事上,中國軍隊的實力如今不容小覷﹔政治上,中國共產黨的政權有民眾的認同和擁護。一言以蔽之,從這些方面突破,是不易得手的,因為其他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量化掂量得出來,隻有意識形態人們無法將其量化,很容易模糊。尤其是借助互聯網工具,極容易通過散布謠言和似是而非的理念,讓人們不知不覺間產生思想和認識的偏離,使意識形態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國內公知、大V宣揚歷史虛無主義背后的“隱情”
“從國內來看,有些人,特別是一些所謂的公知、大V,扮演了‘第五縱隊’的角色,充當了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先遣隊員’。這些人很有煽動性、蠱惑性,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現在的社會人群中,確實已有不少人成為了他們的追隨者”,對於歷史虛無主義,喬良深入剖析了國內方面的原因,制造謠言和謊言的人之所以會在今天大暢其銷,擁有市場,除了謠言和謊言的迷惑作用外,還有我們的工作(從經濟工作到宣傳工作)沒有做好的原因,“因為那些跟著謊言和謠言走的人,一部分人是源於對歷史的無知,還有一部分人則主要是對現實不滿。民眾的不滿情緒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我們不應回避,必須深刻反省。”
喬良梳理了建國以來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將其分為兩段,並認為這兩段之間互相承接,但又不完全相同:“首先是時間段不同,前一段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末期,其表現主要是從否定文革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前三十年﹔第二段是從九十年代末至今,從否定改革開放,逐步發展成全面否定中國共產黨、甚至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和方向。”
喬良進而分析,兩個階段的目標也盡不同。前一段更多是否定內部的錯誤,以動搖民心﹔后一段是全面否定整個國家、政黨存在的正當性和合法性,以動搖國本。此外,宣揚歷史虛無主義的人背景不同,前一段以在反右和文革中深受其害的人為主。后一段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由在文革當中生長起來,接受西方教育,即我們俗稱的“被西方洗腦”的人﹔另一部分是在改革開放中沒有得到實惠而心生怨懟的人。
喬良覺得,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使大多數群眾基本邁過了貧窮的門檻。但與此同時,“一切向錢看”、“時間就是金錢”等主張,日益成為人們追求的價值觀。其結果是貧富差距拉大,少數利益集團形成,民眾不滿情緒加深,整個社會出現上下、貧富對立的跡象,共同價值觀也隨之被撕裂。
“魯迅說‘賈府裡的焦大不會愛上林妹妹’,當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時,用統一的價值觀來塑造全體社會成員變得越來越困難。從某種程度上說,出現這些情況,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和過程。”喬良認為應該用理性的視角來審視貧富差距問題,“西方社會同樣經歷了這個階段,長達百年之久,並且至今也沒有完全消除貧富差距。不過西方人很聰明,通過宗教撫慰、言論自由、民主選舉等渠道,讓民眾獲得精神安慰或宣泄,轉移了對這一‘陣痛’的注意力,緩解了民眾的不滿情緒。”
理性的看待問題很重要,喬良認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民眾缺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客觀認識和理性思考,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個民族自身的慣性思維,不是全面贊同就是全盤否定。比如,以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為例。贊同者有些就是無原則地贊同,而反對者則更是無底線的反對。這兩極其實都是不可取的。因為贊同和擁戴中共,不等於無視我們這麼多年的革命實踐,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試錯就會有錯,看不到錯就不會糾錯,不糾錯就無法前進。所以盲目贊同一切不可取,與之相對的盲目反對一切更不可取。因為對於社會現實的認識,更多時候需要把握兩極之間巨大的灰色地帶,而不能走極端。
“我們一直在提倡講辯証法,實際上今天,有多少人真正學會了辯証地看問題?我們在引導民眾正確理解和認識我黨今天所做的一切時,以為隻要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覺悟就能解決問題是不夠的,必須讓更多的人從黨和政府的多項主張和政策中獲得實惠。如果不能讓其獲得利益,僅僅靠提高覺悟,就想讓大家擁戴你是不可能持久的。”喬良如是說。
創新話語體系,迎戰歷史虛無主義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2014年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47.9%,而在青少年群體中,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了79.6%。在網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面對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的年輕人,喬良深表擔憂:“年輕人出現思想的混亂,首先源於我們意識形態戰線本身出了問題。”他認為,當前,我們幾乎不清楚我們面臨的形勢,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應對。在這個互聯互通、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找不到新的話語體系,依舊在沿用老一套的宣傳方式。結果使我們對形勢的判斷,對意識形態的掌控,要麼過時,要麼乏力。加之一些人自身價值觀的混亂,於是,具有很強的煽動性西方普世價值便乘虛而入。
喬良最后強調,一個國家,一定要讓主流意識形態佔上風。今天的中國不是沒有主流意識形態,是沒有佔上風的主流意識形態,更缺少運用互聯網工具表達主流意識的話語能力。“主流意識形態如果不是被人們自覺接受,而是靠權力支撐,就永遠成不了真正的主流”。他覺得現在整個中國提倡創新,各種創新,首先應該是話語創新。經濟的創新固然重要,但話語創新更重要。因為思維是由語言構成的,新的話語才會構成新的思維。任何新的思維,是不可能用舊的語言系統表達的。“我們今天試圖用原來的舊的、僵化的語言教條去解釋新思維,新未來,這是徒勞。整個社會必須形成新的話語方式和話語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新思維,才能迎接新變革,迎來新時代。”(光明網記者康慧珍、蔣正翔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