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我和群眾隔開啊!”

——周恩來總理1958年視察廣東新會記憶

原標題:“別把我和群眾隔開啊!”——周恩來總理1958年視察廣東新會記憶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1-15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

周總理穿著短袖衣,微笑地向群眾走來。

周恩來總理在視察高粱和水稻雜交試驗田。

周恩來總理在參觀新會葵藝廠時為工人趙文達扇扇子。

周恩來總理與年輕的農科專家周漢華深入交談。

編者按

2016年1月8日,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0周年的日子。長期以來,周恩來總理以他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一直被全國各族人民深深銘記。58年前,周總理來到廣東新會視察,他的言行舉止,無不體現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朴實無華、心系民眾的高尚情懷。值此時刻,本報特刊發周曉瑾關於周恩來總理在新會的紀念文章,以表達我們深切的懷念。

2016年1月8日,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0周年的日子。可能許多人不曾知道,1958年7月初,他到廣東新會縣調查七日。幾十年后,著名作家梁衡去新會採訪。他對我說:“新會現在是江門市一個區,我萬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小地方,竟有一個資料豐富的周恩來紀念館。”他寫《周恩來讓座》一文,其實是寫周總理為一位農民水稻專家讓座的故事。沿著周恩來當年的足跡,我尋找著一張張黑白照片上那些人和那些事……

周恩來紀念館,是上世紀50年代的建筑,三層樓,朴素無華。欲上樓梯,忽聞講話聲,濃濃的淮安音,“是周總理?”原館長鄧鍵冰笑著點頭,我三步並作兩步跑上去。果真是!熒屏上充滿周總理的畫面。1958年7月7日周總理臨別新會時,在簡陋的大禮堂給干部群眾作報告:“城鄉結合、工農結合、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結合,你們做出了成績。但是我希望你們再前進……”通宵達旦地工作的周總理,站著講了整整3個小時,江門電視台副台長戴衛平把這段話原聲保質50多年,我聽著聽著,眼淚簌簌而下……

二樓主展館,有一張黑白照片:周總理正戴著草帽,穿著短袖衣,微笑地走來。鄧鍵冰說,1958年7月4日下午,新會官沖遠遠開來一艘電船。官沖沒有碼頭,電船靠岸時,長烽農業社主任駕一隻小船上前迎接。船上是誰?乘船的正是周總理和秘書羅青長、成元功等。之前,他們坐一輛軍用吉普車,從廣州抵達新會。

2015年夏,我找到82歲的葉發瓊,他曾任新會縣委辦公室秘書。他一口客家話:“7月2日午后,周總理乘車往大澤區,視察五和鄉第二農業合作社。新會縣委安排兩輛吉普車。正在新會檢查工作的省、地領導想陪同周總理下鄉。當時,周總理不同意,要輕車簡從,隻能開一輛車。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說:‘一輛吉普車坐不下幾個人。’周總理說:‘坐不下,人可以再少一點嘛。’怎麼坐呢?一輛舊式軍用吉普,僅坐5至6人,開車時,周總理叫工作人員搬來一張小板凳,放在車廂中間,自己笑呵呵地坐了上去。”

樹木、稻田、農舍一一掠過車窗。在官沖視察途中,周總理遠望山上有一面紅旗,誤以為縣委組織群眾歡迎,不高興地說:“怎麼搞的,我說過不要驚動他們了,你們又通知他們了嗎?”“是當地少先隊員隊日活動用旗。”干部如實回答。原來,為了解到真實情況,周總理在廣州對廣東省委提出要求:這次活動要輕車簡從,不要搞什麼特殊照顧,不要搞迎送,不要前呼后擁。我查了資料,當時,隨同周總理到新會視察,僅有廣東省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李子元、省公安廳副廳長蘇漢華、佛山地委第二書記杜瑞芝等人。

國家總理第一次來新會!縣委安排周恩來一行住新建的招待所。不過,周總理婉言拒絕了。他對黨向民說:“我是共產黨員,縣委會有地方,還是住在縣委會吧!這裡很好嘛!與同志們住在一起,工作方便。”縣委內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臨時架起硬板床,一張木桌、一張椅子、兩張舊沙發。白天,周總理深入工廠、農村調查研究﹔晚上,就在這間辦公室兼臥室內,處理國家大事、新會調查情況,常伏案至深夜。7個晝夜,他睡的是木板床,坐的是普通木椅。葉發瓊老人說:總理住在二樓西面約15平方米的一間房,沒有電風扇。夏至已過,小暑逼近,7月的廣東高溫難熬,周總理熱得生了一身痱子。

這天中午,周總理進縣委食堂吃普通飯菜。剛放下筷子,省委專門派來一位廚師,沒等他顯身手,就被總理勸了回去。見狀,縣委食堂的炊事員曾義心惶惶地說:“總理啊,我隻會做大鍋飯,不會煮小灶呀!”周總理笑著說:“我就喜歡吃大鍋飯。”每次開飯,兩三個菜、一個湯。他一再叮囑新會縣委:“我們吃的已經比群眾好多了,不要搞什麼特殊照顧,要朴素,不要公家請客。”

7月3日中午,視察途中,周總理在周郡社吃一頓午飯。看總理一路辛苦,周郡社的干部群眾准備了一些地方小菜。開飯時,看到飯桌上擺放著鵝、魚、豬肝,周總理笑著問:“我看見你們這裡種了豆子、番薯,怎麼不拿來給我們做菜?”社干部回答說:“這都是本地特產,我們不敢搞多少菜。”周總理又問:“像這樣的菜,你們的社員一年能吃多少頓?”公社干部說:“社員逢年過節也是這樣吃的。”周總理說:“請我們吃得這樣好,你們不怕社員貼大字報?你們不怕,我是怕的!”吃完飯,周總理對省裡的干部說:“這餐飯的費用,不能讓社裡和縣裡負擔。”7月4日,周總理乘坐電船前往官沖視察。由於電船動力小,航行時間長,周總理和大家共進午餐,隻有饅頭、油炸花生米和咸菜等,飯菜節儉。視察結束時,當地漁民送給他一條大鯉魚,周總理再三致謝,卻不肯收下。漁民悄悄地把鯉魚放在總理乘坐的電船上。他發現后,如數付了錢。

7月2日上午8時10分,周總理和黨向民、甘偉光等坐著一輛吉普車,顛簸在山路上。那天烈日高溫,上高山,下溝壑,連續三個多小時,周總理深入圭峰山勞動大學果園、豬場、宿舍與干部員工傾談,慰問患病的學員。在一間簡陋的茅棚,躺著患病的學員葉鵬飛。周恩來走近床邊,彎著腰,用手摸著葉的額頭問:“得了什麼病?請醫生看了沒有?”葉鵬飛看著總理親切的面容,倍覺溫暖。陪總理視察的羅青長和成元功說,“當時南方天氣濕熱,周總理全身長了痱子,痒得要命,但仍冒著酷熱,爬山涉水,他自己身體那麼難受,還去安慰病人,令人肅然起敬。”

如今,村路已是水泥路,寬敞而快捷。我坐車在山裡尋找螺山村。58年前的碎石沙路,沒有空調的吉普車,60歲的周總理又全身痱子,何等辛勞啊!中午1時多看完勞動大學,周總理在縣委飯堂匆匆吃午飯,又趕往大澤五和村視察。當時,總理的兩位秘書、縣委書記、三位記者,七個人坐滿一輛吉普車。車上,周總理問縣委書記黨向民:會不會講廣東話?黨向民答:“會聽不會講。”總理笑著說:“在廣東工作不懂廣東話怎麼行?要講,不講怎麼做好工作?我還會講幾句呢。”五和二社原是荒山禿嶺的網山,1958年被開發成20多級梯田,總理登上網山,梯田上種滿了菠蘿、花生、番薯,還間種著新會特產大紅柑,柑樹上挂滿了繁茂的果實。他高興地說:“新會山地多,前途大有可為,我們要把山區建設成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下山時,已是傍晚6點。總理未吃晚飯,隨行干部問總理:“還去不去農民育種專家周漢華家?”總理堅決地說:“去呀,天多黑也要去!”周漢華是何許人?我查閱資料,1958年周漢華23歲,他用水稻與高粱進行遠緣雜交,培育出5個水稻優良新品種,震動國內農科界,受到團中央的表彰,曾被總理請到西花廳做過客。

幾經周折,我和江門電視台總監龔廣平尋到周漢華的兒子周錦輝。他在電話中聲音低沉地說:“父親1968年就病逝了,隻剩下孤兒寡母。”看著周總理和周漢華握手的照片,我一陣心酸……繞進山區,峰巒疊翠,尋到周漢華生前的螺山村故居。周錦輝搬出板凳,翻出父親周漢華當年一段遺文:

“7月2日那天下午4點,我在實驗田犁田,臨時接到通知:‘周總理來了’,我顧不了滿身污泥,就往社委會跑。總理親切地握住我的泥手,問我的名字。我看總理穿的是普普通通的白布襯衫、布鞋,說話和和氣氣,一點架子也沒有,心裡熱乎乎的。總理聽完匯報天已不早,我以為總理要離開了,沒想到總理提議到我家去,要看看我們的高粱和水稻雜交試驗,我高興得差點歡呼起來。一路上總理問我家庭情況,文化程度……看了我們小組試驗田,我說1956年開始搞實驗,沒有成功。去年終於成功了,現在已經是第三代了。總理笑了:‘既然高粱做父本和水稻雜交,為什麼不可以高粱作母本和水稻雜交試一試。如果做到一穗一千粒,一顆一斤,如果你到北京來,有一顆就夠我請你吃一頓飯了。’”

接著,總理又察看了海島棉和劍麻,也是周漢華培育實驗的。年已六旬的總理與20歲的農民專家邊問邊答,時而站著,時而蹲下,時而彎腰,拿著試驗田水稻,周總理還細心地盤數株數、實驗品種、特性、培育期。周錦輝說:“天越來越暗了,周總理還是堅持看完柑、桔、橙等試驗果園后,才動身回村,周總理在我家爬著木梯上閣樓,察看父親搞的雜交水稻標本。”這晚,農家晒谷場上,一輪月亮升起。周錦輝說:“父親搬出一個靠背的竹椅,請總理坐。總理卻坐在一張四腳板凳上,讓位給我父親周漢華坐。父親隻好坐在一把有靠背的竹椅上,一左一右,兩人促膝談心。左鄰右舍的村民打著赤腳,也圍坐在周圍。”這一刻被攝影記者定格,也被梁衡老師寫成名作《周恩來讓座》。

當時,周漢華說經費困難,沒有水稻試驗的必要工具和儀器。周總理馬上請秘書把帶來的一盞空氣電池燈拿來,對周漢華說:“我把這盞空氣電池燈送給你。這盞燈可以用8個月。”接著,手把手地教周漢華怎麼使用。看周漢華科研需看時間,周總理脫下自己的手表,送給這位農科專家。月明風清,鄉親們圍在總理身邊聊天,無拘無束,一直聊到晚上9時多。直到有人催促,周總理才乘車返回縣城。農民們哪裡知道,此刻,周總理還沒吃晚飯呢!

梁衡在《周恩來讓座》一文中這樣寫道:“當年6月19日《人民日報》報道:新會農民周漢華用水稻與高粱雜交,獲得一種優良水稻新品種。周總理很重視,專門帶了一位專家6月30日飛廣州,又轉來新會。在實驗田旁,周總理見到了這位農民。鄉干部和農民一律都是赤腳,總理的穿著,也就比他們多穿一雙布鞋,只是衣服稍整潔一些。接待人員找了一把小竹椅,一個小方竹凳放在地頭,本意讓總理坐小竹椅,沒想到總理一到就坐在小凳上,把小椅子(有靠背)推給周漢華,還說你長年蹲田頭,太辛苦。這就是周恩來的作風,盡量為他人著想,決不擺什麼架子。”

周恩來為人民服務是本分,他勞而無怨,官而不顯。不僅讓座,還為工人打扇。這是一張18寸的黑白照片,青年工人趙文達專心畫扇,他的身旁站著周總理。原館長鄧鍵冰說:“當時,鐵畫筆插在燒熱的炭火裡,溫度高,趙文達滿頭大汗,總理見狀,順手拿起一把葵扇,為趙文達扇涼風。”

圖中的趙文達現在哪裡?穿過舊城區的小巷,我們爬上7層樓梯:東來裡35座704房。敲開門,趙文達這位79歲的老人,瘦弱地坐在木椅上,二房一廳,家具陳舊,每月靠1700元退休金生活。我上前握他的手,趙用手指示意自己耳聾了。我取出1958年總理為他扇涼的照片,他的眼睛立即生動起來,“是周總理!周總理……”我在紙上寫:“您記得1958年周總理看你畫扇嗎?”趙文達一字一句地說:“總理來看畫,我心裡緊張隻顧低頭烙畫。燒鐵筆要炭火,在旁邊溫度很高,僅穿背心仍滿身是汗。突然,我感覺背后有一陣陣涼風吹來,回頭一看,是總理在幫我扇扇子!我停筆說,‘這怎麼行?您幫我扇扇?’‘怎麼不行?你辛苦了。’”趙文達說:“我是一個普通工人,從來沒見過什麼大官,更沒有領導幫扇扇子,那是周總理啊!”我接著寫“周總理逝世近40年了”,趙文達眼裡泛起淚光:“他對工人好關心,問我家幾口人?生活好不好?我好舍不得他,他逝世那年,開追悼會,我上台不會說話,就是哭著說,好舍不得他……”老人反反復復念叨著這一句。

有一張黑白照片:總理坐在周郡小學教室座位上。這時,上課鈴聲剛巧響起,見到四年級課室內學生座位中有一個空位,總理便上前側著身坐好。講課的林老師認出是周總理,緊張地想上前問好,總理和藹可親地揮手示意林老師開始講課。就這樣,總理以普通學生的身份與小朋友一起聽了一堂課。鄧鍵冰還指著一張照片問:“你猜猜這裡面誰是生產隊長?”這張當年的黑白照片果然有趣:在一個生產隊祠堂裡,長木桌圍了一圈的公社、生產隊干部,后面又圍一圈,第三圈社員圍滿在窗戶外。大家目光都看著周總理,他左手扶著眼鏡,右手專心記錄著,那認真勁,真像一位生產隊長!我們不約而同笑起來。中午,我來到照片的實景中:同和村五合二社,這個舊址被保留下來。一進祠堂,正對面是58年前周總理坐過的木桌,圍著農家的方木凳,桌上放著兩盞煤油燈。左邊牆上,挂著那張熟悉的照片《誰是生產隊長?》,熊委員指著堂屋兩扇窗說,原來只是小范圍匯報,誰知周總理來了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下了工的社員們都想見見,把祠堂圍起來,干部起身關窗,總理說:“別把我和群眾隔開,讓大家進來坐。”結果,就裡三層外三層的,大家聊了兩個多小時,攝影師蔡中植拍下了此情此景。

已是中午12時多了,總理參觀新會糧食工作展覽會。在糧食管理展台前,有一幅糧食局干部畫的漫畫,畫著一名統計人員爬著梯子填報表,旁邊配有一首粵語順口溜:

“官僚主義大到死,

此表長度四尺幾,

擺在桌面拖到底,

寫得頭來漏了尾,

計起數來怒火起,

你話浪費不浪費?”

周總理念完后,開懷地哈哈大笑說:“詩很好,這是將陳國棟(時任國家糧食部部長)一軍。要改善報表,來一個革命。”

1958年7月7日上午,已通宵工作的周總理,邁步登上新會人民禮堂的講台,向2000多名干部群眾一口氣作了3個小時的報告。他首先聲明不是來檢查工作,是來學習的。“……我這次特地選了你們這個中國南方最熱的地方,來看一看,學一學……在我們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大家都是普通的勞動者,所以希望新會縣要給我們這麼一個機會,能跟大家生活在一道,彼此能以平等態度相待,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接觸。新會縣在全國來說,是模范縣之一。”總理謙虛地說:“將來我們要是來了,要能同你們中間的人一樣,沒有多少區別,當然也還有那麼一點區別,就是我們沒有像你們這樣會勞動、會工作、會接觸群眾,懂得實際。就是這個區別,我們也要努力去掉。你們要把我們來的人,看成是你們中間的人一樣,不要任何特別的照顧。我不但來這一次,我希望以后再來的時候,你們能給我這樣一個機會……”總理的報告分五個部分,他運用了大量在新會調查研究的事實,說明他的觀點,使大家聽得親切、明白。

這時,新會的群眾知道周總理來了,奔走相告,紛紛涌到人民禮堂,欲一睹總理風採。工作人員怕影響總理作報告,趕快把禮堂的門關上。周總理看到了,笑著對縣委書記黨向民說:“為什麼把我同人民群眾隔開來啊?”於是,禮堂的20多扇大門重新打開,側門也解鎖,門外的群眾興高採烈地走了進來。整個禮堂爆滿了,兩邊的過道、后面的座位,滿滿的都是人,場外還有不少群眾循聲而至。

如今,58年過去,紀念廣場和森林公園融為一體。廣場上,有好些游客在照相,我好奇地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座周總理手持葵扇的雕像,神情和藹慈祥,一時間當年的場景仿佛再現在眼前:他一邊搖著葵扇,一邊笑著說:“別把我同群眾隔開來啊!”(周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