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戈裡:盲目追求真相不講立場就是歷史虛無主義
(作者自注:嚴格說,本文標題是欠嚴謹的,應該改為《盲目追求真相不講立場容易掉進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之所以用這樣的標題,純粹是為了“湊熱鬧”“找挨罵”——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教授梁柱於2015年4月撰文《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歷史清醒》,該文章發表后四個月后,標題突然被人惡意篡改為《北大副校長梁柱:盲目追求真相不講立場就是歷史虛無主義!》,隨即,誤導了一批“大V”和網民對梁柱先生展開了網上“圍剿”。)
(導讀:本文的基本論點:第一,“盲目追求真相”,容易被表象的、局部的真實所迷惑,進而遠離本質的、整體的歷史真實。第二,“不講立場”,容易局限於某些書齋秀才的狹小視野,進而漠視草根大眾追求的歷史趨勢。)
好了,既然要“追求真相”,還是從我經歷的現實真相說起吧:
現實真相一:
有人片面追求長征期間情報作用的“歷史真相”
企圖顛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歷史事實
前年的一天,雙石(本名周軍,其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代表作是《拂去歷史的塵埃——西路軍問題再考辯》)來電話告訴我:鳳凰衛視的一個節目組正在拍攝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期間軍委二局情報工作的紀錄片。這些年來,鳳凰衛視的一些歷史節目,喜歡用所謂的“追求真相”來實現“顛覆歷史”的收視效果。中共情報保衛史專家郝在今是你的戰友,你得提醒一下他,鳳凰衛視的這個節目有可能是想顛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歷史結論。而歷史事實是,在遵義會議之前,軍委二局就提供了大量的情報,但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郝在今接到我的電話后明確表示:這個提醒很重要,很及時,我馬上和軍委二局那幾位后代都說說。
然而,節目播出后,盡管電視節目保留了一位嘉賓對雙石提醒的歷史真相的敘述,但由於其整體制作的技巧等原因,節目播出后的實際效果還是——這個節目被網上一些人利用,進而作為否定“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依據。
現實真相二:
同一人在同一時間地點講述同一歷史事件時
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這裡有一個“追求真相”涉及的思想方法和社會心理學問題。
比如,前年,我為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某攝制組牽線採訪某位原國民黨軍官,收集當年參與修筑滇緬公路的口述歷史時,我在他們採訪結束后,就偶然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這位90多歲的老者告別之前,感嘆了一句:“參加修筑滇緬公路的老百姓好啊!他們自帶糧食來修公路,吃了那麼多的苦,沒有怨言,覺悟高啊!”
因為這位老者有他人鮮知的軍統歷史,經歷坎坷,我事先提醒過攝制組的朋友:“他的軍統身份,他自己不說,你們不要追問,但你們心裡要有數。”所以,當老者說到民工“自帶糧食來修公路”“覺悟高”的時候,我猛然意識到,老者在順從當下主流媒體歷史觀的精英主義思路,於是,接過話茬問道:“修路民工有沒有工錢?”
“有。”老者毫不猶豫地回答。
我繼續追問:“工錢都哪去了?”
老者愣了一下,陳述歷史的基調立刻變了:“誒!都讓地方政府層層貪污了。”說完,接上一句實實在在的悲嘆:“這些修路的民工,遭罪啊!”
這段採訪偶遇,蘊含的學理信息很多,甚至可以成為口述歷史教學中的經典案例,與本文主題相關的是:不同的立足點,會有不同的視角——同是回顧修筑滇緬公路這一件事情,權貴、管理者、書齋秀才的視角感受,與民工的視角感受是不一樣的。
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教訓。對此,我在《心路滄桑——從國民黨六十軍到共產黨五十軍》(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再版)中曾如是反省過:
從常理上看,情感生成於交際圈子,視野受制於生存環境,存在決定意識,我也不例外。我對舊軍隊改造史認識上的變化,得益於我對不同階層起義人員的全面採訪。最初,我接觸的多是落實起義人員政策的情況,考慮問題自然站在“落難”軍官的角度上,而一旦把採訪面從“有頭有臉”的將佐圈按舊軍隊各階層的大體比例擴展開來,進而採訪到廣大士兵群眾的淚血大控訴時,審視歷史的立場就不能不發生位移。
現實真相三:
有人盲目“追求真相”卻“尋不著答案”
2007年9月,央視的崔永元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了“崔永元公益基金”,並將基金的長期目標定為“鄉村教師培訓”和“口述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保護”。至今,已經收集了數千人的口述歷史。在制作了60多集抗戰口述歷史電視片的基礎上,崔永元團隊出版了《我的抗戰》和《我的抗戰Ⅱ》。
崔永元團隊“追求真相”所耗費的精力、財力不可謂知不多——採訪數千人,制作60多集電視片,出版兩本《我的抗戰》,但問題是,有中國人良知、有自我批評意識的崔永元本人卻在《我的抗戰Ⅱ》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尋不著答案”又非常值得國人深刻“反思”的重大“命題”:
中國人為什麼總挨打?這是一個真正的命題。幾次戰爭中,論GDP,侵略者不是對手﹔論裝備,也差不到天上地下﹔論人數,當然完全佔優,但就是構不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從《我的抗戰》到《我的抗戰Ⅱ》,60多集的篇幅,我和年輕的編導們一直在同步思考著、討論著,從老兵們的回憶殘片中,我們試圖拼接著一幅完整的戰爭全景圖,但我們做不到,很多藏在老兵們心中一輩子的問號問住了我們,我們尋不著答案……
對此,我發表於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觀察與交流》第131期的《國民黨正面抗日戰場為何屢戰屢敗?——重溫評價國民黨抗戰的經典結論》(觀察者網上的標題:《高戈裡:破解“崔永元迷思”》)一文,在敘述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是這樣解答的:
不同的歷史視野,可以探尋到不同的歷史廣度和歷史深度。比如,在“試圖拼接著一幅完整的戰爭全景圖”時:
——如果隻“痛斥侵略者的罪惡”,看不到國民黨當局“笨拙”的“片面”的“單純防御的戰略”,恐怕很難解釋中國抗日戰爭何以不能在全國“構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因為戰爭不僅僅要“斗勇”,更要“斗智”,光靠“痛斥侵略者的罪惡”激發出來的勇敢精神是打不敗敵人的﹔
——如果隻盯著“中國壯士群雕廣場”和《浩氣長流》畫卷上的幾百名將領,看不到連蔣緯國都看清楚了的國民黨軍隊“是怎麼樣的一批人組成的”,看不到“不計其數”的“冤死”官兵,看不到蔣經國所說的“到處都有”的“老百姓被當兵的欺,當兵的又被當官的欺”,恐怕很難確定該如何“勸一勸國人的自省”,因為戰爭成敗和政權得失決定於民心、軍心,光靠將領是打不敗敵人的﹔
——如果隻搜集戰場上的“回憶殘片”,看不到國民黨統治區連“二五減租”都推行不下去所體現的政治經濟制度,看不到上千萬抗戰壯丁受殘酷虐待、幾百萬抗戰壯丁被虐待致死所體現的軍事制度,看不到這些現存制度對戰爭的影響,恐怕隻能記錄歷史表象的真實,而不能揭示反映歷史本質的真實,自然也解釋不了“中國人為什麼總挨打”這一重大的“崔永元命題”,因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中日戰爭不僅僅是國際政治的繼續,也是國內政治的繼續,光靠軍隊作戰是打不敗敵人的。
而一旦將審視歷史的視野拓展到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勞苦大眾,苦難中國瀝血淌淚百年屈辱史的自身原因,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民眾拋頭顱洒熱血建立新中國的必然趨勢,也就毋庸置疑地昭然於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