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迪思考 推進研究

作者:夏敬芝    發布時間:2016-02-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斷蔓延,對我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提出了一個個貌似“客觀公正”的“新”觀點,誤導著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和對現實的判斷。面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惡性膨脹,《中國社會科學報》“評論”版勇於擔當,連續推出一系列深入揭批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評論文章,深化了我們對歷史虛無主義本質的認識,遏制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蔓延。

2015年以來,“評論”版持續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展開批判,刊登的評論文章始終堅持批判性和學術性相統一。這些文章,不僅從理論層面倡導用唯物史觀記述和認識歷史,揭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產生的背景、核心觀點、理論實質、主要表現和現實危害﹔而且以事實為依據,批駁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種種錯誤觀點,如聯系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相繼刊載了《為什麼要永遠銘記東方主戰場》、《世界東方抗戰的浴血輝煌》等評論文章,堅持用唯物史觀展現歷史的真實,史論結合,起到了廓清迷霧的作用,引導、幫助讀者在重大問題上保持清醒認識。

“評論”版還著力弘揚歷史研究的科學方法。關於歷史人物評價,歷史唯物主義要求對歷史人物及其活動的考察必須“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評論”版的“怎樣看待歷史名人”系列文章,如《梁漱溟:同共產黨時相齟齬的朋友》、《是非功過說胡適》、《〈陳寅恪的晚年姿態〉說明了什麼?》等評論,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將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考察分析,既分析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思想行為的制約,也評估歷史名人對其所處時代環境的影響,根據歷史條件和歷史人物的生平活動,對歷史人物作出辯証的評價,既不吝嗇地肯定他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功績,又旗幟鮮明地指出他們的時代局限性,以此揭示評價歷史人物應尊重歷史事實、克服片面性的科學方法,進而回應和批判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歷史人物評價上脫離事實、以偏概全的錯誤手段。

“評論”版刊載的文章,一直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方法。如《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一文從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意志、思想的引領、模范的行動和會通的視角來分析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現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分析方法的運用。同時也從方法論角度闡明,僅僅以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裝備落后、人員少這個表象,就斷言抗日戰爭的主力是國民黨軍隊,這一荒謬的論斷是機械論的反映,是歷史虛無主義慣用的手法之一。

由於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余波未平,從學術的角度深入研究、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還將繼續。我們堅信“評論”版會繼續為讀者提供精彩的文章,以釋疑解惑、引領思考、推進研究。也希望“評論”版開辟專欄,推出更多好文章,從方法論的角度說明應該如何認識歷史,“授”讀者特別是青年學者以科學方法之“漁”。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